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教學反思 閲讀(2.2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1

《三峽》是一篇出現在蘇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根據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抓住課文的重難點,以生為本,以趣為導,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研讀—美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於今後的教學。

一、由巧妙的導入作鋪墊

正如托爾斯泰所説:“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內驅力。眾所周知,文言文因離我們時代久遠,且語言大多簡約、精深,學生讀起來覺得澀口,難以理解,因而產生厭惡文言文的情緒,甚至出現談“古”色變的現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一堂課開頭數分鐘導語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好的導語就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同時把課堂氛圍也掀起一個小高潮我就抓住了這一特點,設計別具特色的導語引生入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發電、航行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長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時,美麗的三峽景色即將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那壯麗的`三峽風光。其實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就對三峽的風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們今天就請跟隨作者酈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峽的壯麗景色吧。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樂學氛圍。由此可見,別具特色的導入新課,能把學生帶入情境,為整堂課定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可帶動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提高鑑賞能力,從而獲得興味盎然的學習效果。

二、用形式多樣的讀來昇華

“讀”是文言文教學的立足點。“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可以培養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幫助理解課文。學習文言文,誦讀應貫穿教學始終,引導學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詞造句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提高誦讀能力,增強語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課改的特點,在課堂上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生為主,以讀為主,多讀少講,以讀求知,以讀悟情,以讀明理,以讀啟智,“讀式教學”的主要特徵得到體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我在導入新課後,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的難字難句可藉助註解、工具書在小組內交流或與巡視的老師交流。我估計或就學生提出的疑難示例,如:

節奏:有時/朝/發自帝,暮/到江陵(以詞義為單位);

難字:闕、襄陵、沿溯、屬引、絕巘

難句:(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3)雖乘風御風,不以疾也。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然後請生讀,請生用自己的話翻譯。讀得不妥,翻譯得不對,並及時給予指導、糾正。這樣不僅體現小組的團結協作精神;還體現老師佔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教改精神,同時也通過質疑解疑,實現知識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2“配樂美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誇美紐斯説:“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語文教材中課文的內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激起學生情感波瀾的審美介質——電教媒體,積極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風光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審美態度、審美心境,深化審美感受,把學生引入“物我兩忘”、“澄思渺濾”的審美境界。我精心設計了美讀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先播放《三峽風光》光盤,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三峽風光,讓學生身臨其境,調動學生自己的閲讀體驗。接着播放背景音樂,由一名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學生邊聽朗讀邊同步瀏覽相應的譯文,並將疑難處做好標記,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疏通文意。,然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對文中最為欣賞的片斷,再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和諧的音樂聲中,美美的讀,反覆地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讓學生在對課文美讀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這樣的美讀,不僅展示學生的個性,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審美情趣。

3“美句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旨

在文言文教學中,所謂研讀,其實就是要求讀者讀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藴含的意義。這一步其實是對《三峽》課文中的重點句子的理解,使學生的認識在前兩步教學基礎上得到昇華。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整體認識後,我就進一步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讀文章最後一句(即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並提出質疑:三峽風光壯麗雄奇,但為什麼要寫“猿鳴三聲淚沾裳”。(通過視頻提示、資料提示:“西陵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三峽千古不夜航”)

在這研讀的環節中,我讓師生互讀、互議,做到人人蔘與,形成了學習高潮氛圍。同時要求學生讀時要讀出句子的語氣、語勢,讀出這一句子所表現在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通過“美句研讀”這一教學過程,不但使學生了解三峽多樣性的美,而且使學生理解了三峽的昨天與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對三峽風光和勞動人民的感情,而且對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和人民的熱愛。同時對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感與價值觀也收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用美的練筆來拓展

練就是練筆,練筆就是指寫文章。練筆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言,而且可以強化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根據文言文教學特點和訓練讓文言文教學與現代文教學中的“寫”有機結合起來需要,是這樣確定練筆的內容:在這一堂課中,我們飽覽了三峽的四時之景,感受了作者愛國情懷。今日新三峽,已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歷史畫廊。請同學們試想一下,假如你是酈道元,穿越了時空的隧道,看到三峽今天的面貌,他又會有什麼感受呢“練筆”訓練,不僅強化能力遷移,也開發學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導學生對本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把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融合,讓新知識融化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之中去,通過啟迪感悟,激活思維,重組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2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選自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一篇經典傳世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特徵,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徵並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學時,我向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2、反覆朗誦中感悟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

3、掌握學習方法,輕鬆背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説,在品,在記,老師只起着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章,掌握重點字詞,眾所周知,沒有提問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而有章法的朗讀,再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鬆地收穫。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穫美的場所。

本節課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相關的朗讀技巧,提升了學生“讀中品”、“讀中悟”的能力。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3

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於今後的教學。

一、遵循新課標理念,結合文本特點,對課堂設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傳統文言文教學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藴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的理解和落實,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以往講授《三峽》,自己都是安排的兩課時,本次因課堂性質特殊,便“逼”着自己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課前準備時與學生自然聊天,結合國慶旅遊打算指出遊覽自然山水的益處,自然導入《三峽》的學習,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接着簡明進行文學常識的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通過配樂示範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讀準字音,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指名學生仿讀,其他同學評點。緊接着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畫出來,及時組織小組交流,質疑釋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地朗讀課文了。這時,組織班內交流:你有什麼困惑或收穫?通過生生問答,教師明確,引導學生學習重要的文言詞語。在通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三峽的美麗神奇的景象主要體現在哪兩方面?到這裏,實際上學生對文本已經深入其中了。

接下來,進入品讀課文,賞析美景環節。通過展示畫面,回顧文本優美語句,品味三峽景色的美麗。教師指導學生談自己喜歡作者筆下的什麼景象,並再次組織有感情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後班內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峽特點的概括。最後,結合課堂內容,拓展延伸,進行課堂練筆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本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一段美點品析,引導學生用筆深化對三峽特點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綜上,我認為,“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後還要用“寫”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在付諸筆端,學以致用,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我認為,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面對《三峽》這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因此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我大膽地改變了過去串講的形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全讓學生藉助

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誦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賞析,扣住景物特徵。

如果説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説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悽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歎仰。如果説《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4

九年級學生面臨中考,語文科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極其重要,做好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學的需要,也是面臨中考的學生提高成績的需要。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佔有一定的分數比重,在第二輪的模擬考試中,其中有關《三峽》的閲讀回答題,要求①注音;②解釋;③翻譯;④回答問題。發覺學生在答題時很是糟糕,為什麼文言文對他們來説就這麼難呢?越是難的問題老師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峽》的教學作反思:

反思一、注音。

我們的學生對拼音這塊掌握的很差,對於闕()、漱()、屬()曦(),很多同學都把前三個做錯。que寫成xue、shu寫成su,明顯q和x、sh和s不分、zhu寫成shu。文言文教學中,是要有生字新詞出現,由於時間關係,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環節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礙時,對生字有必要進行板書,讓學生上黑板註上音;教學時應多讀多寫,有利學生對知識的牢記。

反思二、解釋。

對文中個別字的註釋,本來是易掌握的,只要課上老師講解,學生做筆記或參考文中的註解,再課下自習,完全可以自行解決。可是,學生根本不自覺學習,不注重文中的註解,沒有很好地去理會,對知識的掌握就不牢固,離開了課本就無法給解釋。今後應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註解,首先弄懂個別字的註解,接下來是句子的翻譯。教師可以在習題上讓學生多練。

反思三、翻譯。

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不動腦筋拿着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願主動記筆記。對於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然後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好要求把重點翻譯的句子抄寫,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問題。

本文從不同的季節對“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景象做了描寫。理會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水分,着重讓學生體會“夏水暴漲,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風景秀麗”“秋寒猿嘯,氣氛淒涼蕭殺”的奇異景象;不同季節應多讀成誦,只有多讀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師傳授,沒有多少個學生能記憶猶新,到複習時還是要依靠老師。我覺得傳授他們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怎樣去學習,只有對文言文有了學習上的眉目,才能產生興趣,學習上也輕鬆,不至於很快忘卻,複習時候甚是陌生,難度自然加大。

教好學復好習和考好試密切相關,只要師生配合,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教和學都能達到效果。

酈道元《三峽》的教學反思5

《三峽》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個字,但卻已把三峽的形勢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其中寫到:急流奔瀉、飛舟御風、碧潭白浪、瀑布懸泉、峽谷深澗、懸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榮、猿嘯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漁歌、悽清謠諺……三峽七百里山川風物,萬千氣象,春夏秋冬、景色變幻,無不一一生動呈現。可以看出,這篇文字是極為省儉、精悍的,但內涵卻是極為豐富、充實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個入情入境的教學氛圍,實現了情境互動,激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並通過朗讀進行文意疏通,重點引導學生疏通“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林寒澗肅”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因為這些是學生翻譯中初次遇到的句式,雖然互文和並提的修辭不要求學生掌握,但稍加提示會便於學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導學生對文章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通過梳理思路,明確本文的構思之妙。

然後讓學生“找尋景物的特點,領悟自然的魅力。”並進行交流,從中感受體驗三峽獨特的美。運用“讀”、“寫”、“説”的方式讓學生深入課文,品味課文,體悟課文意境。啟發學生拓展延伸,通過聯想和想象,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鍛鍊了言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領略三峽景物的獨特之美。接着通過“找尋寫作的美點,感受藝術的魅力。”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寫景方法,併為隨後的寫作打基礎。

整個教學過程努力體現着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由此迸發了些許火花。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思考、評價及審美追求,讓學生學會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獲得美的享受和薰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説,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見解,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求得新的發現。

當然,本課教學也留下很多遺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譯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實文言的字詞句,還有容量與時間的更好處理,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