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5篇

教學反思 閲讀(2.31W)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下面給大家分享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借鑑!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5篇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1

《山谷中的謎底》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的道理。

首先,因為學生對謎語比較感興趣,所以學生也就對這篇文章很感興趣,都有想揭開謎底的慾望。當我把謎面呈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都開始了積極的思考。可能是由於學生的空間概念比較差吧,許多學生都難以理解山谷中的“特殊風向”,但這恰是理解形成山谷中奇異現象的關鍵。怎麼辦呢?看來只有藉助外物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於是,我讓學生以教室北邊的一幢樓房為參照物,想象成是這個山谷,西山頭就當作是西坡,東山頭就當作是東坡,然後再讓學生藉助文中的語言來理解。學生有了這個依託,馬上能投入情境,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很多學生能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種奇異的現象,至此,其實已經不需要教師作太多的解釋了,關鍵問題已經迎刃而解。

在整個教學中,我始終以“讀”為主,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通過自讀、默讀、齊讀、有感情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當然,揭開謎底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文章的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體會雪松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在困難、壓力面前懂得暫時退讓的道理,從而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有時也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以退為進。

教學時我通過以下幾下幾點來實現以上問題的突破:首先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邊讀邊想,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理解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讓學生具體理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最後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課外延伸突破難點。

揭開謎底,又是另一片天空,那是什麼?那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開闊天空”,那是“小不忍則亂大謀”,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希望學生能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啟示生活,啟迪人生。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2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記敍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課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理解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我就從課題入手,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以謎面為抓手,緊扣課題自主質疑,這樣一來,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道理,同時進行朗讀訓練。

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質和旅行者的語言上,即體會謎底的意義。首先抓住“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一處,邊讀邊想象,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接着便是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先談談自己的理解。從而體會到: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生活實際談談體會。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極力創設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突破教學的難點。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3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在教學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着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閲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設計一個疑問“雪松的彎曲是向大雪低頭,是懦弱的表現,你認同這樣的看法嗎”讓學生以反駁的形式在文中走一個來回,找出能證明雪松不是懦弱的詞句,並標註自己的閲讀感悟。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雪松堅忍不拔,堅強不屈的品格美,更能感受到雪松以退為進,能屈能伸的智慧美,合理詮釋了彎曲的內涵,有效解決了彎曲和堅持之間的矛盾,使學生獲得了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最後,讓學生用心傾訴從雪松身上獲得的啟示,有了前面的鋪墊,明白彎曲的重要意義水到渠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

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對學生的理解感悟沒有深挖掘,匆匆帶過,忽略了以讀悟情,以讀傳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這是令人遺憾的。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4

在蘇教版的第十二冊教材中,課文《山谷中的謎底》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通過兩個旅行者的發現,讓我們瞭解了山谷中的謎形成的原因,並由此而讓學生理解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在第二課時時,我抓住“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雪松的彎曲值得人敬佩與學習。學生答道:“心懷反彈的彎曲是一種策略,而沒有反彈的彎曲,只能得到毀滅。”並且學生舉了“忍辱負重”“退一步海闊天空”等例證談了對這句話的理解,達到了教學目標。

但捫心自問,本次教學的敗筆還有不少:

由於第一課時,我已經安排了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學生已經解決了“謎”“謎底”這裏兩個問題,在第二課時時又對此進行了複習,完全沒有必要再次在自學提示中出現這個問題,結果造成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

失敗二、朗讀體會一筆帶過

我記得於永正先生曾經説過,語文課堂應“讀”佔鰲頭,要讓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而我呢,雖然也讓學生讀了課文,但讀的時間卻那麼少。教師沒有能夠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設好橋樑。

失敗三:沒有把握課堂生成,教學評價過於單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但是我卻沒能及時地對孩子的精彩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也沒能對孩子言語中出現的漏洞進行有效的修補。比如,季子瀅同學在談“越王勾踐”的例子時,我沒有對她的精彩發言加以肯定,也沒有繼續深挖,開拓孩子的思維;又比如,仲逸同學説“布魯斯王子就像雪松,反抗了八次,終於成功了。”我卻説對此持保留意見。其實,當時引導一下:布魯斯王子具有雪松的反彈之心,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垮他。這樣就不會打擊孩子高高舉起的小手了。

學生在最後總結部分,我本想開闊學生思路,卻沒想到對學生的感悟產生了誤導。從本質上講,開闊學生思路不是壞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讓學生感悟“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本身學生説的正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我卻説“正面鬥爭也是需要的”從而對學生產生了誤導。對於這一點,我深感後悔。

以上皆説明本人的教學機智不足,需要多加鍛鍊,亟待提高。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5

本次公開教學是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背景下進行的,本着讓學生在“課內閲讀、課內學習”的理念,我執教的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中的兩篇課文《最大的麥穗》和《山谷中的謎底》,這兩篇課文都是借事説理的文章,《最大的麥穗》敍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啟發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因此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兩篇文章雖然敍事簡潔,但説理深刻,對於小學生來説,很難一下子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品讀關鍵段落和讓學結合生活實際對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做的比較滿意:

一、合理取捨,抓住關鍵段落突破重難點

教學《最大的麥穗》一課時為了突破重難點,讓學生領悟到必須善於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我讓學生自主充分地讀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的相關段落,並抓住關鍵詞句説説感受。通過讀課文、畫句子,同學們感悟到了很多:“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體會到了弟子們的猶豫不決,正是在他們猶豫之時,失去了許多機會。“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着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體會到弟子們的不滿足,很隨便的放棄,不知不覺中一再錯失良機等等。

教學《山谷中的謎底》時,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描寫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為了讓學生感悟雪松的特點,我讓學生用心品讀這段語言文字,學生通過讀、思、悟,雪松的特點體會的非常深刻。學生彙報:“彈性”表現雪松的枝條機動靈活,“彎曲”讀出雪松面對壓力與困境作出暫時的退讓,隨機應變。“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感悟到雪下的大,松樹承受的壓力特別大!但在承受壓力時又適時退讓,不屈不撓,堅持不懈,最終讓自己生機勃勃。

二、聯繫生活,內化昇華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就課文內容而言,孩子們説的頭頭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於是我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一説“你或你的親戚朋友有這樣的經歷嗎?”經過一番回顧,孩子們説道“上次老師要我們自己推薦當班幹部,我退縮了,沒有把握住機會。”“我的哥哥,找工作時,嫌棄人家這裏不好那裏不好,結果畢業兩年了還是沒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學,就在一個地方好好幹,現在都升職了,哥哥後悔的不得了!”……學生説了很多,此時,我覺得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時,我首先讓學生説一説由雪松的特點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學生説了很多:《卧薪嚐膽》《胯下之辱》等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對這句話的理解。語文教學來源於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領孩子走進生活,由生活中提煉出哲理,相信此時,這個哲理對孩子們來説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臨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還是有一點思考:一節課上兩篇課文是第一次嘗試,到底怎樣實現語文課讓學生在課內閲讀、課內學習?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高效又內涵深刻?還需要我們老師繼續摸索、繼續嘗試,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