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

教育隨筆 閲讀(4.88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

《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內容知識難度較大,趣味性差,理論性強,需要記憶和理解分析的比較多,學好這一節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基礎,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能力和運用能力。但我校學生合作意識差,惰性強,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上參與意識較弱。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真設計問題,調控教學過程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利地完了本節教學。具體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點主要表現在:

1、多媒體利用效率高:

課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圖片和地圖,比如世界氣温分佈圖、世界降水量分佈圖、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各種氣候類型的氣候直方圖及多種景觀圖片等等,這大大優於傳統教學方式。各種氣候類型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圖片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圖片上植被的特點,學生能感受到該氣候的氣温和降水的情況,加深對氣候類型的認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

利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與生活的聯繫,增加學生的興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當天的天氣預報回憶天氣特點及描述方式,然後利用對比方法引出氣候這一概念。氣候特徵的描述方法及組成要素,就是利用學生對家鄉靈石的氣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

通過學生自主讀書、讀圖,瞭解世界氣候類型名稱、分佈;通過分析氣候直方圖,學會描述氣候特點的方法,突出重點。通過對比地中海氣候特點和家鄉氣候特點,瞭解山西省氣候特點優勢,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不足之處表現在:

1、備學生不夠細緻。

因為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對讀圖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氣候類型分佈時,指導的少一些,結果在尋找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東部的氣候類型時有些亂,分不清大陸西部、大陸東部。

2、時間安排有些前鬆後緊。

為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我在學生讀圖瞭解世界氣候類型及分佈時花費時間稍多,稍有些囉嗦,比如學生讀圖時就應該提醒填表格,結果有些窩工,導致後面利用氣候直方圖描述氣候特點這部分教學時間有些緊。本應由學生分析氣候特點的,結果集體回答,不能對個別學生進行檢測。尤其是温帶海洋性氣候和温帶大陸性氣候的閲讀,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

3、總結性的內容仍需給學生機會。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常常出現預期的答案就趕緊總結出結果,比如,氣候的特徵、世界氣候複雜多樣,氣候特點“以温定帶、以水定型”等等,學習的主動權沒有完全還給學生,對本節教學留下了遺憾。

4、反饋練習涵蓋的知識面不全。

本節學生除了瞭解世界氣候類型及分佈,還要會用氣候直方圖描述氣候特徵,而在設計練習時忽略了運用氣候直方圖判斷氣候類型,沒法檢測學生掌握的程度。

以後再上這節課時,我會摒棄自己的不足,發揚優點,爭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是一種動態的活動,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因人因時因地而已,我要不斷的在理論學習基礎上調整自己的教學,使自己成為學生喜愛、家長滿意、領導放心的老師。

《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 篇2

地理是一門邊緣學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學科在整個學習課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學生對地理課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學目標、調控教學過程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完成地理教學的關鍵。由於本課內容的枯燥性和理論性太強,所以本課主要採用小組學習方式,達到培養自主學習目的;教師則通過問題的設計、分組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結合問題進行課件演示等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並表達自己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組內和組間交流中學會自評和評價他人。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育理念,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創新意識,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地位,從而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由於本課內容的知識難度較大,趣味性差,理論性強,需要記憶和理解分析的比較多,加上本校學生合作意識差,惰性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在較差的班中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明顯。學習的結果是他們只知道五帶的名稱和典型的氣候類型名稱,而有關各種氣候類型的具體分佈狀況不是很清楚,而對氣候特點這部分知識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體感覺較模糊,表述不清,出現“張冠李帶”現象。

而對於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氣候類型名稱和分佈,學會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氣候特點的方法。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研究如何調動較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讓他們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和美感。

《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內容是第二章最難的一節,本節課就是前兩節《世界的氣温》和《世界的降水》的綜合運用。所以説這一節課對於初中學生的理解水平來説,理解起來很難,特別是看世界氣候類型圖或氣温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來明確某一氣候類型的世界分佈及氣候特點。

所以這一節內容講解時要注重看圖訓練講解,注重學生對世界氣候圖的理解記憶。

這一節在講解過程中不要泛泛的講全球各地的'氣候,只要學生看圖能知道主要氣候類型在哪有分佈,有什麼樣的分佈規律就可以了。主要以亞歐大陸為例來進行講解,因為考試時對於咱們中國的學生考查有關亞歐大陸的內容更多些。我們教學的目的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還有就是讓學生了解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一定的應用。

通過這已經接課內容的學習使我有重新認識到學生看圖學地理的重要性和效率。説白了學地理就是在學地圖,只有地圖會看會讀了才能學好地理。不會看地圖永遠不可能把地理學好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將強對學生讀圖看圖能力的培養,講課看圖,做題也要多訓練讀圖題。

還有就是注重培養學生前後連貫學習的習慣。因為這一節就是前兩節的總結應用,所以在講授這一節內容是要學生適時的回憶前面的學習內容,這既學習了新知識,又複習了舊知識,並且把前面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後面的學習中,教學效果更好。

《世界的氣候》教學反思 篇4

今天執教了《世界的氣候》一課,下面談談這節課自我感覺存在着以下問題:

首先,整體上説一下自己這一堂課的情況。這堂課整體來説思路比較清晰,但是教學目標與課標有些偏離,究其原因是沒有很好的解讀課標也沒有很好的研究教學參考導致的。在教學基本功上感覺自己還是語言上欠缺很多,語調太平淡,一節課始終是一種語調聽不出重點,板書還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潔,第三內容不成體系。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特別是學生上台指圖時,只關注了指圖的學生,這時忽視了台下的同學,使得出現台上台下學生聯繫不起來,互動效果不好。

其次,具體來説一下講課過程中的問題。導入部分,採用景觀圖片導入較好,但是導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學們説出是氣候不同導致的這些地方景觀不同後加上這樣一句話:為什麼世界上不同地方氣候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學習一下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導進來就比較好。接下來是“自主學習”環節,學習自學課本圖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個問題是描述氣候關注的時間是多長?學生找出是一年,接下來我讓學生比較了天氣與氣候,然後又返回來講的氣候的兩個要素,這個環節順序安排的不好,感覺把描述氣候的時間與兩個要素分開了,要先了解了氣候之後再對天氣與氣候作對比比較好。

接下來是回顧世界氣温和降水分佈規律。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到講台前指圖來説的,學生指圖説完後都是我對他們進行的評價他們説的不完整時也是我來補充的,這樣感覺台上台下有些脱節,如果讓台下的同學對台上同學的回答做個補充或評價的話,這樣互動效果就會顯現出來。由氣温和降水差異過渡到氣候的差異這個過渡還可以。接下來先讓學生讀圖3。23找出世界氣候類型種類,這個地方的指導讀圖方法比較到位。

接下來先回顧以前知識温度帶名稱範圍也是讓學生上台指圖來説,讓學生指圖主要是為了突出地理學科中圖的重要性。下面的環節是讓學生分別找出位於熱帶、温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首先我來示範如何找,指導他們如何讀圖,下面就由他們自己找出,然後同學交流,最後再由學生上台分別指圖説出。在學生指圖時往往指的是點而不是範圍,而我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對學生的指圖進行糾正。在這一環節中,對分佈在每一温度帶內的氣候類型的具體分佈位置沒有進行更詳細的講解。

接下來具體介紹了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我先給學生從分佈與特徵兩個方面講解了熱帶雨林氣候,然後觀看這種氣候類型的景觀圖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給學生分析氣候類型的方法,便於下面學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種氣候類型。在這裏,學生第一次接觸氣温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結合在一起的圖,先要介紹如何讀這種類型的圖。接下來就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對另外三種氣候類型從分佈與特徵進行分析。最後再找學生上台指圖給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導糾正,這個環節台上與台下也有些脱節。

還有熱帶草原氣候和季風氣候特徵這兩者處理的不好,如果把兩者做個比較,把兩者的氣温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同時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效果會比較好。

接下來是對四種氣候類型進行的總結,先通過動畫觀看總體的分佈,然後再做練習對四種類型的特徵進行鞏固,最後對整節課內容回顧總結。由於時間把握的不好,最後的練習用的時間較短。

最後,通過這次授課比賽,我感覺自己收穫很大,看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提供了動力。因為又給我繼續努力的動力!每次聽課後的評課給我收穫最多,有些問題自己發現不了,通過各位老師的點評總能給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總之,我相信只要能發現缺點及時改正,在課堂上勇敢地改變自己,自己進步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