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看名著>采薇>

采薇教案錦集5篇

采薇 閲讀(1.7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采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錦集5篇

采薇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瞭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説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的,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的。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悦,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的,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説:“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歎息。

三、佈置作業

背誦最後一段。

采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理解詩歌的含義

2、理解徵人的情感

3、背誦

教學重點:理解徵人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導入】

師: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並不總是從温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着累累屍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麼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於是,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恆話題現在,就讓我們回到我們詩歌源頭《詩經》,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澱在其中的真切複雜的人生百味

【教師板書標題:詩經 采薇】

[推進新課]

師: 課前我已佈置同學們預習,現在請同學來展示自學的成果

【教師投影預習作業】

1、介紹《詩經》;

2、摘錄生字詞注音,解釋,難句

【學生互相推讓】

師: 誰願意讓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讓大家一睹你的風采?

生甲: 我來!

【學生們鼓掌!】

生甲:我是代表我們四人小組來講解的,我們用POWERPOINT做了一個簡易課件請大家一起瀏覽

【學生上講台邊投影邊演示】

生甲:首先簡介《詩經》

【學生投影演示並解説】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生: 《詩經》“六義”

【學生投影演示並解説】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共105篇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説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師生熱烈鼓掌]

師: 很不錯,關於《詩經》的有關知識介紹得較全面,也較精當看來你們小組花了不少工夫!能告訴大家,這些資料從哪得來的嗎?

生: 我們小組在上學期搞研究性學習時選的就是《詩經》,當時就從網上搜索了相關的一些資料,這次進行了整理!

師: 難怪你這麼從容,原來早有成竹在胸啊!

【學生們笑】

師: 這種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介紹《詩經》這一預習作業他們完成得很好,帶了個好頭!還有摘錄生字詞注音並解釋這項作業,誰來展示?

生乙:我來不過我只是做了在作業本上!

師: 可用實物投影展示!

[教師幫助學生開實物投影並調整,學生上講台邊投影邊演示並略解説]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 不遑( huáng ) 不來( lài )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 四牡( mǔ )騤騤(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2、重點字詞解釋

靡室靡家(無) 不遑啟居(空閒) 載飢載渴(又) 靡使歸聘(問候)

歲亦陽止(農曆十月) 憂心孔疚(很,非常) 戎車既駕(已經)

我行不來(慰勞,勸勉) 歲亦莫止(同“暮”,年底)

【師生熱烈鼓掌】

師: 這位同學整理得較細緻我來補充幾個

【教師板書】

雨( yù)雪霏霏(fēi ) 載渴載飢( zài )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字詞

【學生齊讀生乙和教師整理的字詞】

師:下面這些加點的字怎麼解釋?

【教師板書】

彼爾維何 (花盛的樣子) 維棠之華 (同“花” )

彼路斯何 (同“輅”,大車)

【師生互動】

師:請同學們聽我朗誦全文, 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教師朗誦全文】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詩再回答剛才的問題:這首詩主題是什麼?

生: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

師:何以見得?

生:“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生: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

師:説説看

生:“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生:我認為更主要的是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

師: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生:“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師:這幾位同學都能扣住關鍵句來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據,很好!其實把他們三個人融合起來,互相補充就較全面了

師: 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前三章,其他同學請思考: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教師投影思考題,點一名學生朗讀前三章】

【學生朗讀前三章】

【學生讀畢,其他學生鼓掌】

師: 讀得不錯,尤其是節奏把握較好,四字一句,二字一頓,低沉緩慢同學們發現了這三章在章法上的特點沒有?

生: 這裏採用的是《詩經》慣用的起興手法,“薇”是故鄉田野裏常見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濃濃鄉愁於是,深切的鄉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鄉懷親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當把它化作故鄉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樹、一條小河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時,就具體形象了

師:談到了起興,很中肯,還有呢?

生:重複!

師:是重複嗎?

生:反覆!前三章都以 “采薇采薇”開頭,都有“曰歸曰歸”

師:有道理仔細看看,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種寫法叫什麼?

多數學生:重章疊句

師:對,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看來大家預習時已有所瞭解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生:反覆詠歎“曰歸曰歸”,渲染突出思歸心切!

生:句式整齊,內容大體一致,讀起來回環往復,有音韻美!……

師:同學們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變化?

生:先“柔”再“剛”後“作”

【學生們笑】

師: 莫笑,這可是關鍵請你談談你的感受

生: 在內容上,以“薇”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節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沒完沒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回家的願望卻越來越強烈――盼啊盼,從春天盼到夏天,又從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卻還無望!這就突出了反戰思家的主題

【學生們笑,並鼓掌】

師: 這位同學分析很中肯,他也很會解説,有激情!另外,誠如剛才那位同學所言,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歎,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讓我們一起讀這三章,再來領略這種重章復唱的藝術魅力!

【師生齊讀】

師: 他們總該回家吧!但轉眼又是一年,他們卻顧不上家室,甚至連一封家書都不能帶到家,這是為何呢?

生: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師:還有呢?

生:戍期未定,又有誰替他們帶回家信?(駐軍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生:王事沒完,還沒法閒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師:是啊,正是役期的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居無定所,飢渴勞頓,這就使人更加思念家的温馨;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也表現了對戰爭的厭惡!

師:戰事頻繁,連年奔波,戍期未定,鄉音阻隔,在這樣情況下戍卒的士氣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嗎?陣容又如何呢?請齊讀4、5兩章並思考

【師生齊讀4、5兩章】

生:沒有一戰士逃跑,因為戰爭雖不值得讚美,然而為家園而戰並且節節勝利卻總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你看“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已不言思鄉之情!

師:有創見!

生:“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從中還可看出周家軍 軍威盛大,卒伍精強

師: 看來戰士對周朝軍隊稱讚有加了,這些描寫與思鄉的主題似乎無關,是不是多餘的,跑題了?

生:好像有點!

師:真的嗎?

生:……

師:我們再齊讀4、5兩章思考思考

[師生齊讀]

生丙: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描寫了將帥車騎的威武、服飾的華美,但是“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貴人坐在戰車裏,遙遙指揮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貼身肉搏並且“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轉戰奔波多苦啊!足見戰士對苦樂不均的怨恨情緒,但語氣間已帶譏諷之意

【學生們鼓掌】

師: 分析真精彩!請繼續!

生丙:“豈不日戒,玁狁孔棘!”説明日日加強戒備,戰士很辛苦!似乎暗示了思鄉的深層原因:頻繁慘烈的戰事,更讓人渴望和平,渴望故鄉,渴望親人可見這裏的描寫非但沒跑題,反而是暗中緊扣主題!

師: 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戰士的心境如何?是不是很高興?

生: 高興啊!

生: 好像以有些哀傷!

生: 喜憂參半!……

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古人對這兩句詩評論很多,我投影出來給同學們看,你們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投影]

資料一:劉義慶《世説新語&8226;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説:“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説:“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萬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8226;小雅&8226;采薇》這兩句時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生: 我很讚賞王夫之的評論!從字面上卻不見“樂”與“哀”,“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大好時刻,戰士們離別家鄉親人走上殘酷的戰場,心中有多少割捨不斷的悲情愁腸呀!千辛萬苦的戰爭終於結束,所有的艱難險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經遠去,家園親人就在眼前,該是多麼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慼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學生們鼓掌】

師: 是啊,哀情寄樂景,樂情託哀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抒寫出極其豐富的物是人非之歎主人公此時之所以充滿了哀傷,還因為在他剛得以擺脱戰爭的苦難,從戰場上回來之後,另一個根本無法迴避的問題又凸現在他眼前,這就是對家人命運或者自己前景的極為沉重乃至不祥的預感有漢樂府民歌為例證:

【教師投影 學生齊讀】

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這一筆筆所着意傾訴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悲劇對家人命運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擔憂,使歸途中的他壓根兒就樂不起來,使他不能不充滿道不盡的悲傷這與《采薇》中的戰士可謂同病相憐

師: 請同學們自由誦讀並背誦這一章,再仔細品味千古佳句的精妙之處!

【學生自由誦讀、背誦最後一章】

課堂小結

師:這堂課,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戰士帶來的苦難和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領略了詩中情景完美融合的高超藝術

佈置作業

師:課後希望同學們多加吟詠體會,研討如下問題,寫篇小評論文:

【教師投影】

你怎麼理解這首詩交織着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衞國的複雜心理?

采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閲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閲讀、獨立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鑑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鑑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並就藝術手法進行鑑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覆閲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閲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閲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覆詠唱的效果,併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遊、戰爭。

(2) 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閲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繫?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繫?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説説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繫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裏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複,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歎。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並説説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品內容與情感;理解詩歌意思,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引導學生多角度鑑賞最後一個章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衞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

2、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閲讀、獨立思考,基本能夠獨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教學難點 理解主人公對家園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歷史的車輪,並不都是從温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是常常碾壓着累累屍骨前行。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恆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這首詩,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苦難的體味,去感受積澱在其中的真切的複雜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學習目標。

二、整體把握、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誦讀、翻譯。

重點理解的句子:(1)歲亦莫止(2)我心孔疚(3)載飢載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來(6)彼路斯何(7)四牡騤騤(8)小人所腓(9)象弭魚服(10)雨雪霏霏。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問題:你覺得詩歌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什麼內容?

要點提示:

第一、二、三、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以及軍旅生活之勞苦。

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説:“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敍寫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説“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悦,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三、問題探究

1、觀察本詩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歎,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從4-5章來看,請結合“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説説本詩描寫戰爭場面的特色。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飢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詩歌小結:這首詩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重點表現對故鄉的思念。 採用了起興、重章疊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起到了強化畫面、音韻、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課 時

一、情境導入

播放余光中的《鄉愁》,為詩歌情境作鋪墊。

二、詩歌回顧渲染

學生通過齊聲誦讀,抓住重點詩句進行品讀,把全詩的內容梳理分為三個階段,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重新回顧全詩內容。

引用渲染: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徵》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請談談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前人賞析佳句:

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又説“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潤《詩經原始》

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

《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景而情與之俱。徵役之況,歲月之感,胥在言外。——錢鍾書

2、參考賞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裏,微風吹拂,楊柳輕柔飛揚。——依依惜別之情

寒冬時節,雨雪飄飛,紛紛揚揚。——傷感哀痛之情

⑵以樂景寫哀情(反襯):

"焦慮不堪的家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

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對比

時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來”

活動小結,畫面再現 :讀到這裏,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歎息……

四、背誦比拼

齊讀詩歌。

教師提示要點,鼓勵學生個人背誦。

齊背詩歌。

五、延伸拓展

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參考賞析: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説,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六、有感而發

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師生互相點評。

采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於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後世詩歌的典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藴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

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學習第一篇《氓》時,已經帶着學生複習了《詩經》的知識,“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等,所以本課要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賦、比、興在詩歌中的體現,並培養一定的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説,“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反覆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還要注意不同詩體的節奏,感受由此產生的不同情趣”新課標指出,文學閲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於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初步的閲讀能力,但是對詩歌的鑑賞,特別是對古詩鑑賞能力較弱在必修1中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掌握了一些學習詩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階段已學過《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兩篇,對《詩經》的基礎知識和表現手法有一定的瞭解但由於《詩經》的語言和現代漢語,甚至和常見的文言文都相去甚遠,所以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障礙同時,由於初中階段的詩歌學習時重背誦輕理解,學生對理解作者的情感,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汲取詩歌等古代文學作品的精華,從而對自己的人生形成積極有益的影響和啟示還有一定得難度;尤其是對於比較複雜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較淺且片面,這在考試中的詩歌鑑賞題中表現得很明顯在這種現狀下,要盡力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障礙,讓他們透過語言理解深刻而細膩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豐富而複雜的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思鄉與愛國的矛盾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對戰爭的複雜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採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1)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2)分析法在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軍訓時學了軍歌,大家還記得嗎?有一首很好聽的軍歌,叫做《説句心裏話》,聽過嗎?唱的是什麼啊?(學生答:想家)什麼人想家?(學生答:戰士),學過范仲淹的《漁家傲》嗎?(學生背: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種表達戰士思鄉的感情,我們現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麼更早的時候有沒有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經·小雅》的《采薇》

二、朗讀課文

三、內容分析

1.詩歌表達了什麼情感?

明確:戰士思鄉

由此引出詩歌的兩大主題:思鄉 戰爭(板書)

2.劃分段落

明確:123章寫集中寫思鄉,45章集中寫戰爭,6章寫歸鄉

3.前三章寫的思鄉的感情有什麼變化?怎麼體現出來的?

明確:1)逐漸加深

2)直接表現的語句:憂心烈烈 憂心孔疚

間接表現的句子:薇的變化(作 柔 剛) 時間的流逝(莫止 陽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聯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歌前三節詩句有什麼的特點?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

手法:詩歌前三節的語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複,只在句子的個別出換幾個字,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作用:內容上,通過反覆可以更加深刻地表達戰士戍邊遠離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歎,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有利於情感的抒發

5.我們學習過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確:前三章整體上是賦,采薇是興

6.四五章描寫戰爭寫了什麼內容?體現什麼感情?

提示:寫戰爭一般應該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而本詩這樣寫了嗎?沒有

明確:寫了戰車、戰馬、象弭、魚服等細節,又用了“四牧業業”、“四牧騤騤”、“四牧翼翼”等疊音詞,用賦的手法,極寫戰馬之強壯,步伐之整齊,裝備之精良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鬥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7.結合前三章,説一説詩中對戰爭的情感、態度如何?

明確:既有自豪感,榮譽感,是出於保家衞國的愛國之情,又有無奈厭倦,是由於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和苦難

8.最後一章寫了什麼景?什麼情?

明確:大雪紛飛,一個疲憊的戍卒孤獨的走在漫長的回家路上充滿了哀傷的感情

9.為什麼凱旋生還,還要傷悲?(討論)

明確:1)雨雪霏霏,載渴載飢,長路漫漫

2)對家人的擔心(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3)長久的戰爭造成的傷害

10.本詩的最後一章歷來評價很高,《世説新語》:謝公(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聖經若論佳句,譬諸九天而較其高也試着賞析一下

鑑賞:這四句包含了兩個情景交融的畫面,以景顯情,韻味無窮,非常經典當年我離開家鄉,戍守邊關,正是風光旖旎的春天,春風中絲絲垂柳,彷彿親人難分難捨的牽掛,生死未卜,離家的心是多麼傷痛!現在,經過多少歲月,經過多少磨難,九死一生,終於迎來了勝利的這一天,終於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風,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悽愴難言回家的路那麼漫長,誰理解自己這麼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啊!

評價:

1、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眼前之樂襯內心的悲苦

2、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蓄藴藉,耐人尋味

3、“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景實悲

5、語調低沉,低迴往復,氣氛悲愴

四、小結

讀罷全詩,我彷彿看到了這個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濘的小路慢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歎息

拓展閲讀:采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髮。

根據《詩序》説:“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衞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興,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説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故詩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於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覆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着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悽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通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表現得無可遮攔。

時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歲暮,思歸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悽苦,何況還“載飢載渴”,更進了一層。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歸聘”,不僅軍旅生活飽嘗飢渴之苦,且駐防營地也不固定,當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個音訊,這更使人產生不定的心緒,無可依傍,也無可慰藉。心憂歲暮,徵人望鄉,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説自己真的沒有家室,而是説,雖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此,有家也等於沒有家了。“王事靡盬”,戰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這裏疊用了兩次“玁狁之故”,不僅點明久戍不歸、心憂如焚和載飢載渴的原因,且以決心抵禦外侮的憤激語氣,與前三章中歲暮望鄉的憂愁之情取得某種平衡,並轉入下章對軍旅生活充滿昂奮的回憶,振起全篇,請看以下兩小節: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導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準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業”,“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業”、“{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高頭大馬後面,是攙着強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週朝反侵略戰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特徵,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説:“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故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 (見《世説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鬥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衝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爭生活和人民的戰爭心理,表現了戰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後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