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素材圖片>手抄報>

過年了手抄報

手抄報 閲讀(2.16W)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手抄報相關內容,歡迎查看!

過年了手抄報

節日習俗

臘月

二十三祭灶日

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日(臘月二十四日),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幾乎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飲食,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説:“好話多説,不好話別説。”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説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説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説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説,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説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説:“髻,灶神,着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説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説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説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説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説不一。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羣,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着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説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户户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過年了手抄報 第2張

二十四掃塵日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户户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麪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過年了手抄報 第3張

篇一:過年了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們到奶奶家的時候已經看到爺爺在那裏忙開了。

爺爺讓爸爸一起把八仙桌抬到正對着大門的位置,在面對着門的位置放了兩把太師椅

,桌子的另外三面都只放了長條凳。奶奶端來了一大盆肉,我仔細一看:呀,原來是個豬頭,豬頭底下還壓了一條豬尾巴!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媽媽悄悄告訴我説有頭有尾這樣就算是一整隻豬了。啊?!我也忙跑到廚房裏想幫奶奶端菜,但奶奶只讓我幫她拿筷子了。媽媽和奶奶又往桌上放了魚、雞、鴨、豆腐、青菜什麼的。我看到爺爺還拿來了一盞寫着“俞”字的燈籠點上,説是要去外面迎接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家裏吃飯……

爺爺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不是……?我捂着嘴巴不敢説出聲來,因為我看到媽媽正拿眼睛瞪我呢。不一會爺爺就又拎着燈籠回來了,他把燈籠放在一旁,還往桌上的小酒杯裏倒了點酒。又面對着太師椅合上手鞠躬,嘴上還在嘀嘀咕咕的。奶奶讓我也去鞠躬,説是可以保佑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這樣拜拜就能管用,我不相信但我覺得挺好玩的,也學着爺爺的樣子拜了拜。我拜完了就扶着桌子想坐在長條凳上,奶奶一把把我拉到她身旁,説是不可以去碰那些桌椅。因為太公太婆在上面坐着吃飯呢。啊?!怎麼跟真的一樣啊?!奶奶是不是糊塗了?之後爺爺奶奶還給“太公太婆”盛了米飯。後來又燒了紙錢,説是可以帶到天堂去買東西……怎麼跟我和姐姐玩的過家家差不多啊?大人有時候是不是也太無聊了啊?

過年了手抄報 第4張

篇二:過年了

除夕也就是每年陰曆年的最後一個夜晚,常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你們知道嗎?關於除夕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個怪獸叫夕,夕會吃老人和小孩,每年除夕之夜都會出來害人。所以,每到除夕,村裏的人就躲進山裏。有一個少年想在這兒等待夕來,看看它到底長什麼樣。一個老奶奶看見了。就勸他上山,要不,肯定會被夕吃掉。少年不聽勸,老奶奶只好獨自上山。天色暗了下來,夕來了,少年被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找來一根蠟燭點了一堆木頭,夕看見了這一堆紅色東西,嚇跑了。第二天,人們從山上下來,老奶奶看見少年還在,就問:“你有什麼妙招把夕趕跑?”少年回答道:“夕怕一切紅色的東西。”以後,每年除夕之夜,人們都會在門上掛大紅燈籠,貼大紅對聯,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夕不敢再出來害人。

今年除夕也格外有趣。除了往常的掛燈籠,貼對聯,放鞭炮外,我、弟弟、爸爸媽媽、叔叔嬸嬸、爺爺奶奶我們全家聚在一起,高高興興地談論着自己20**年的計劃!我呢,要在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習中再多努力些,爭取考進前5名。晚飯是我們大家親手包的餃子,餃子特別好吃,感覺跟買的味道比起來大有不同,時羅卜香菇白菜粉條大肉5種不同食物做成的。吃完了香噴噴的餃子,我和弟弟依次給長輩們拜年。恭祝他們身體健康,財源廣進,生活幸福,新年快樂!然後,長輩們就給我發壓歲錢,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裏好好學習,健康成長!收了壓歲錢,我心裏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樣甜。這一刻,我覺得我們的日生活真是越過越好,又紅又火,我好幸福!

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年,中國年就要紅紅火火的,紅紅火火的就只有中國年!

過年了手抄報 第5張

篇三:過年了

在過去的20**年裏,發生了許多事,如:舉辦殘奧會,温州動車事件,但這些過去的事並不重要,因為新的一年,20**年來到了。

今年,我在老家——諸暨,過年。下午,爸爸,媽媽,大伯,爺爺,奶奶,忙碌着做年夜飯,而我和哥哥,則在一旁打遊戲。

夜幕很快就降臨了,我們守候在餐桌前,看着爸爸和大伯端上來的一道道美味佳餚,這裏面有香氣四溢的酥魚,肥而不膩的紅燒肉,也有酸甜可口的糖醋里脊和糖醋排骨,還有鮮辣美味的多椒魚頭,令人目不暇接,看着看着,肚子以“咕咕”的唱起了交響曲,閒話不多説,我們開吃了,先嚐一嘗香氣四溢的酥魚,在喝一喝鮮辣美味的多椒魚頭,我和哥哥吃着一碗又一碗的米飯,這可不是應為我們胃口大,只能怪精心準備的飯菜太好吃了。雖然我肚子裏已經裝不下了,但我嘴巴里還在嚼着,沒辦法,因此,我只好忍痛割愛。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至於紅包嘛!早已在之前,鑽進了我的口袋裏。

吃完了年夜飯,可肚子也隨之大了起來,現在要放鞭炮了,哥哥帶來的鞭炮,可謂是五花八門,其中,有火炬模樣的,有那種一長串的,也有航天火箭似的,還有像老虎的,我們拿出一小部分鞭炮,把導火線點燃,過了一會兒,“砰,碰,噼裏啪啦”

鞭炮炸開了花,響聲如雷,顏色五彩繽紛,形態各異,有的好似美利達聖火,有的彷彿是金黃色的流星,還有的像運河邊上那翠綠的垂柳,真可謂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眼花繚亂。在這一陣陣爆竹聲,我不禁想到了這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新春送暖入屠舒”。

然而,此時此刻,龍年的腳步已經臨近了,龍年的鐘聲即將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