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資料>

讀寫悟創--初中作文指導 (人教版九年級)

教學資料 閲讀(2.78W)

             邳州市炮車中學  杜保力

讀寫悟創--初中作文指導 (人教版九年級)

摘要:

初中階段,學生作文時,常常困惑而無從下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研讀課本上的名家名篇,認真體會作者命題立意選材剪裁的方法,然後仿寫。其次是教師把自己平時所讀的優秀散文再讀給學生聽,讓學生悟之,仿之,並有所創新。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提高了。

關鍵詞:

   讀寫訓練的契合點     教師誘之導之         學生悟之仿之

每當學生星期四作文時,他們總是脱口而出:“又寫作文……怎麼寫呀……寫什麼呀……”這成了我一個心病,我能理解他們此時的心情。説真的,從教這麼多年,我卻沒能找到改進這種局面的正確方法。

     究其原因,主要還在於教師“教”不得法,致使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近年來,我總是在不斷的思索,我認為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讀書,特別是用好語文課本,學好課文

元人程端禮説:“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者此也。”這極其透徹地闡述了讀書與作文的關係。初中語文課本上多為名家經典之作,我便引導學生學好課文,充分挖掘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價值和高超精湛的創作藝術。這是學生逸於作文的最好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從每一單元中精選一至二篇課文,明確閲讀目標,認真研讀,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準確設計讀寫訓練的契合點。然後積極引導學生閲讀。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體察領悟作者命題立意的觀點,選材佈局的方法,表情達意的語言上來。這樣使學生不僅瞭解課文寫了什麼,而且明白了作者是怎樣寫的,還懂得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誘之導之,學生主要是體味之,仿效之,邊讀邊練習寫作。

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時,將《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蘿瀑布》作為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後,學生明白了前者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脱險的經歷,其中藴含着生活的哲理,寓理於事。後者寫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吸引我駐足觀賞,使我浮想聯翩,從而感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於是學生借鑑這兩篇範文的寫法,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自擬題目習作。一篇題為《一顆土豆》寫的是,小作者在春天裏好奇的將一顆乾癟的土豆種在閒置的大花盆裏,並經常澆水,施肥,三個月後,收穫了兩大兩小四顆土豆。文章結尾寫到:“這些土豆讓我想到了人生道路上所走過的路,我們種下夢想與希望,它在土壤裏默默地生長,它最終會帶給我們豐碩的果實。”習作寓理於事,仿範文立意很成功。

     學生在平日的寫作中,還常常抱怨選不到有價值的材料,往往覺得無東西可寫,總是生編硬造一些無中生有的人和事來寫,有的甚至編造一些催人淚下的故事,如父母雙亡之類。他們以為文章只有這樣才會感人。其實教材中,作家選取的材料也並非都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們的文章卻能產生動人魂魄的力量,關鍵是作家寫實物,寫真事,抒真情。

     我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時,就精選了朱自清的《背影》,讓學生反覆地讀,然後品味其文章在選材剪裁方面的功夫。學生明白《背影》一共寫了三件事:和父親回家辦喪事、南京遊逛、浦口車站送別。南京遊逛一筆帶過,和父親回家辦喪事,寫得較詳,浦口車站送別寫得詳細,其中父親過車道買橘子的過程寫得最為詳細,因為這一過程最能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這樣分析之後,學生明白: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要求學生借鑑範文的寫法,自擬題目,寫一個最熟悉的人。其中一學生以《父親的背影》為題作文,他是這樣寫的:

“我和父親的每一次分手,父親那匆忙離去的背影多多少少讓我覺得失落了點什麼。

   我曾經抱怨父親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每一次出門上學,父親總是送我到附近的車站,匆匆交待幾句就一聲不吭地走了。望着他遠去的背影,我多麼希望父親回頭望我一眼,哪怕是揮一下手也好。然而五十米過去了,一百米過去了,直到父親的背影消失在我視線的盡頭,他都不曾回頭。”

然後中間部分具體寫父親記敍了父親留給他的一個平平淡淡的背影印象。

最後結尾部分寫到:“我在心裏深深地怨恨父親的頭腦太簡單,連一句尉藉的話也沒有。後來,我在學校被評為三好學生,把榮譽證書拿到家。父親非常高興地對我説,每次分離時我何嘗不想回頭看你一眼,可我沒有。因為我懂得什麼叫做忍痛割愛。我是教你學會堅強,懂得自力。

   我終於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終於明白了父親留給我的背影:它簡單、厚重、樸實,它讓我少了一份牽掛和纏綿,為我以後獨身闖進天下的日子增添了一股信念和勇氣,它教會了我自尊自立,教會了我以平靜的心瀟灑地面對現實。”這篇文章,不僅仿寫成功,而且還有創新。

     因此,學習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後,既模仿人家的構思和立意,選材剪裁的方法,同時還可以引用其文句,增強表達效果。

     如學生寫的一篇《春滿校園》的作文,開頭寫道:“‘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進了千家萬户,也走進了我們的校園。學校西邊小池邊的垂柳枝吐出了新芽,花園裏的冬青披上了綠衣,‘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還有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誰使百花開得如此嬌豔,是那些辛勤耕耘的園丁。”短短的開頭一段,就有三處引用書中段落,且自然妥貼,恰到好處。真可謂“巧引東河水,興澆西邊園。”

除此之外,我還引導學生用耳朵去“讀”,然後指導學生仿寫。我平日裏,有讀書剪報的習慣,我每週就精選一篇貼近學生生活,情節曲折起伏的千字散文,讀給學生聽。讀前給學生提出要求:一要認真聽,即便有令人興奮激動的情節,也不要隨便發表議論,以免打斷自己或他人聽的思路。二要聽完之後寫作,作文程度較好的同學聽完之後感悟: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哪些亮點,所寫內容觸發了自己哪些生活體驗,然後抓住瞬間生髮的靈感,寫一篇作文。其他同學,記下了多少內容,就寫多少內容,但基本情節應完整。我然後開始讀,學生因為明確了聽的要求,聽得自然認真。一遍讀完之後,學生記錄了所聽的內容,這時學生對記錄的內容並不滿意,他們會急切要求我讀第二遍。我就抓住時機再讀第二遍,並要求學生補充修改自己的記錄,然後再要求學生作文,基本情節以聽的內容為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檢,給予適當的合理的補充。如果有些地方認為作者寫得不夠精彩還可以適當修改。有時你發現,作文程度較好的學生在寫作時,不滿足於所聽的內容,進行“盜版”,他們往往渴求文中有“ 我”,所以在領悟寫法的同時,不勉強拼湊,自然會加入一些個人對於人生事理的感悟體驗,寫出一個具有“真我風光” 的作品來。

總之,學生讀了一篇文章,他就靈感一動,就所讀的內容融入自己思想的大海中,內化吸收,再轉換成(創造)另一篇文章;學生聽到一篇文章後,精思細想,把它轉換成已經充滿着自己主觀意識的那篇文章。久而久之,學生聽到一件事,一句名言也可以化作一道閃電,照亮他心中早就儲備的其它思想材料。這樣就能寫出有創意的好文章。

參考資料:《初中語文讀寫一體》主編   呂  清      1999年5月第二版

《中國教育報》1999年1月8日

《語文課程準解讀》2002年3月第6次印刷

 

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