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事務文書>合同範本>

訂立合同模板彙編5篇

合同範本 閱讀(1.22W)

在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合同的法律效力與日俱增,在達成意見一致時,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那麼常見的合同書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訂立合同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訂立合同模板彙編5篇

訂立合同 篇1

集體勞動合同又稱為團體契約、集體協議等,每個地方的集體勞動合同都是不一樣的,並且訂立的流程也是有不同的規定。

一、簽訂集體勞動合同的程式

(一)、確立集體協商雙方代表。

1、集體協商代表每方為三至十名,雙方人數對等,並各確定一名首席代表。職工一方由工會代表;未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民主推舉代表,並須得到半數以上職工同意。已建立工會的工會首席代表不是工會主席的,應由工會主席書面委託;企業首席代表由其法定代表人擔任或指派。

2、區域性集體合同由工會聯合會代表轄區內企業的員工與村企業管理組進行協商;沒有區域經濟管理組織的,由區域工會聯合會主席代表轄區內企業的員工與逐個企業經營者或企業授權委託的代表進行協商。

(二)、擬定集體合同草案。

簽訂集體合同之前工會應當收集職工和企業有關部門的意見,單獨或與企業共同擬定集體合同草案。擬定草案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同行業和具有可比性企業的勞動標準,集體合同範本和其它與簽訂集體合同相關資料等。

(三)、雙方代表平等協商,達成共識。

(四)、審議通過,雙方首席代表簽字確認。

1、將雙方協商達成一致的集體合同草案文字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審議,工會代表就草案的產生過程,主要勞動標準條件的確定依據及各自承擔的主要義務作出說明。審議通過後,由企業法定代表人與企業工會主席簽字。

2、區域性由工會聯合會主席代表轄區內企業的員工與企業管理組織或企業授權委託的代表組織簽訂;沒有區域經濟管理組織的,由區域工會聯合會主席與轄區內逐個企業經營者或企業授權委託的代表進行簽訂。

(五)、報送、審查、公佈。

1、集體合同簽訂後,在7日內將集體合同書一式三份、《集體合同送審表》、企業營業執照影印件、工會主席任職批覆件、區域性集體合同企業覆蓋企業名錄報送當地勞動行政管理部門審查登記。

2、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書之日起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將《集體合同稽核意見書》送回報送單位。

3、集體合同一經勞動行政部門稽核同意,企業應在集體合同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全體職工公佈;區域性集體合同要印發到被覆蓋的所有企業公佈實施。

二、集體勞動合同的效力

集體勞動合同一旦簽訂,是如何對用人單位和全體勞動者發生效力的,他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全體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對此的規定是一致的。這裡的用人單位包括其組織體發生變動後的單位、繼受原企業權利、義務的新單位;全體勞動者都受集體合同的約束,而不論訂立集體合同時其是否為用人單位的職工或者其是否具有工會會員資格。

(2)集體合同從生效到終止的整個存續期間都具有約束力。

集體合同的生效時間,為集體合同履行完報批手續後就開始生效;集體合同在存續期間具有法律效力,集體合同的期限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限一般為1至3年;其失效時間為,集體合同期滿或雙方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即行終止。

(3)集體合同標準條款的效力。

《勞動合同法》明確了集體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準應當高於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服務報酬等標準不得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若勞動合同的標準條款低於集體合同,其規定無效,適用集體合同;若勞動合同未規定勞動標準條款或者規定不明確,要適用集體合同的規定。

(4)集體合同效力競合的處理。

《勞動合同法》規定可以訂立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行業性的集體合同在對區域和本行業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但這些集體合同可能會與本單位的集體合同發生競合問題。在適用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①優先適用更具有普遍約束力的集體合同。即區域性集體合同要優先於本單位的集體合同;②優先適用更有利於勞動者的集體合同。即適用對勞動者工作條件、工資報酬等規定的標準更高的集體合同;③根據法律適用的特殊優先於一般的原則,優先適用有特殊規定的集體合同。

訂立合同 篇2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係,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勞動合同按合同的內容分為勞動合同制範圍以內的勞動合同和勞動合同制範圍以外的勞動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為要式勞動合同和非要式勞動合同。

訂立勞動合同有以下程式:

1、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一方是勞動者,一方是用人單位。

2、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瞭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瞭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3、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係。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建立勞動關係,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係,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係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4、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並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文字上簽字或者蓋章生效。

勞動合同文字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5、勞動合同分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1)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

(2)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

(3)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6、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祕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以上就是勞動合同訂立程式的相關知識。勞動合同在訂立過程中有很多需要勞動者多注意、多留心的地方,不然用人單位就能輕易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訂立合同 篇3

一、要約

1、要約的概念及其必要條件。

要約是指一方當事人向他人作出的以一定條件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前者稱為要約人,後者稱為受要約人。要約要取得法律效力,應該具備如下條件:

(1)要約是由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這一特定的人是自然人還是法人,是本人還是代理人可以在所不問,便他必須是在客觀上可以確定的人。只有這樣,受要約人才能對之承諾。

(2)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意圖。要約人應表明,一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的約束,與之建立合同關係。

(3)要約必須是向相對人發出的意思表示。否則,就沒有承諾的物件,也不可能有承諾法律效果的產生。要約的相對人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人。向特定的人發出要約,通常是某一具體的法人或自然人。向不特定的人發出要約,一般是指向社會公眾社會發出的要約,如懸賞廣告。

(4)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確定。要約的目的在於取得相對人的承諾,建立合同關係。要約能否為相對人所接受,關鍵是擬訂立的合同對其亦有利。

因此,要約除須表明要約人訂立合同的願望以外,還須表明擬訂立合同的主要條款,如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報酬、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爭議的處理方法以及要求對方答覆的期限等,以供被要約人考慮是否承諾。

二、承諾

1、承諾的概念及其必備條件。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在合理期限內完全同意要約內容的意思表示。有效的承諾,必人備如下條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要約和承諾是一種有相對人思表示,因此,承諾非受要約人作出不可。受要約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即使知道要約的內容並對此作出同意的意思表示,也不能認為是承諾。受要約人,通常是指受要約人本人,但也包括其授權的代理人。代理人在授權範圍內所作的承諾與受要約人的承諾具有同等效力。

(2)承諾必須是在合理期限內向要約人發出。所謂“合理期限內”是指:要約確定承諾期限的,所確定的期限內即為合理期限;要約未確定承諾期限的,通常認為合理的時間內即為合理期限。

(3)承諾必須與要約的內容相一致。若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者,則是一種新的要約。所謂“實質性變更”,是指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

訂立合同 篇4

一、合同訂立的程式 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程式就是彼此之間通過協商,使雙方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

(一)要約

1、要約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要約有時又稱發價、發盤,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提出要約的一方為要約人,對方為受要約人。要約是訂立合同過程中的首要環節,沒有要約就不存在承諾,合同也就無從產生。要約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要約必須由特定的當事人作出。

(2)要約必須向相對人作出。

(3)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主觀目的,並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即受該意思表示的約束。

(4)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明確。

2、要約邀請 要約要請又稱要約引誘,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要約邀請處於訂立合同的準備階段,不能由於對方的承諾而達成合同。與要約相比,兩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1)要約是以訂立合同為目的的,一經受要約人承諾,合同就成立;要約邀請只是喚起別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2)要約必須包括能使合同得以成立的必要條款,而要約邀請一般只是籠統地宣傳自己的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合同法》第15條明確列舉了要約邀請的幾種具體表現,如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如果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的規定,則視為要約。

3、要約的法律效力 要約的法律效力是指要約對當事人的法律拘束力,是指要約的生效即對要約人、受要約人的拘束力。它包括如下內容:

(1)要約生效的時間 要約自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採用資料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時,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資料電文的,該資料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資料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收到時間。 (2)要約對要約人的效力 要約對要約人的拘束力,是指要約一經生效,要約人即受到要約的拘束,不得隨意撤銷或變更要約。法律賦予要約這種效力,目的在於保護受要約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

(3)要約對受要約人的效力 要約對受要約人的效力,是指受要約人在要約生效後即取得承諾的權利,受要約人可以對要約予以承諾而成立合同,但受要約人並沒有承諾的義務,所以,一般說要約對受要約人不產生約束力,受要約人可以自由地表示承諾或拒絕,即使拒絕要約,也沒有通知要約人的義務。

4、要約的撤回和撤銷 要約的撤回,是指在要約生效前,要約人使其不發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要約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於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如果要約已經到達受要約人,要約人就不能撤回要約,而只能撤銷要約了。 要約的撤銷,是指在要約生效後,要約人使其喪失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要約人撤銷要約,撤銷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受要約人。受要約人發出承諾後,要約人就不能撤銷要約了。根據法律規定,要約人撤銷要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

(1)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2)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準備工作。

5、要約的失效 要約的失效是指己生效的要約,因出現法定事由而喪失其法律效力的情況。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1)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2)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3)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4)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二)承諾

1、承諾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承諾是相對於要約而作出的,受要約人對要約表示的同意,承諾一旦作出,合同就成立。承諾應具備以下要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

(2)承諾必須向要約人作出

(3)承諾應在承諾期限內作出 關於承諾期限的起算,《合同法》第24條規定:“要約以信件或者電報作出的承諾期限自信件載明的日期或者電報交發之日開始計算。信件未載明日期的,自投寄該信件的郵戳日期開始計算。要約以電話、傳真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

(4)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5)承諾的方式必須符合要約的規定

2、承諾的效力 承諾的效力表現在,除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承諾生效之時,合同成立。關於承諾生效的時間,各國立法的分歧較大。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採取到達主義。即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英美法系一般採取投郵主義,即承諾自受要約人發出時生效。我國合同法根據實際情況並參照有關國際公約,規定承諾到達要約人時生效。 有時,承諾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未能在要約規定的承諾期內作出,成為遲延承諾。遲延承諾是指沒能在有效期內到達要約人的承諾。遲延承諾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1)一般遲延承諾,是指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的承諾。這種情況,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2)意外遲延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承諾。這種情況,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3、承諾的撤回 承諾的撤回,是阻止承諾發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於承諾到達要約人之前或同時到達要約人。

(三)合同成立的時間、地點 合同成立的時間,是指合同當事人通過要約、承諾方式確立合同權利、義務關係的時間。當事人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時合同成立;當事人採用信件、資料電文等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籤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採用資料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營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當事人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的地點為合用成立的地點。

二、締約過失責任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由於過失導致合同不成立、未能生效或全部或部分失效,並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以違反相應義務並造成損害為條件,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為:

1、締約當事人有違反締約義務的行為

2、違反締約義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

3、違反締約義務的當事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

4、違反締約義務的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係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形式 當事人在訂立合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

3、洩漏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祕密

4、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三、合同的形式

(一)合同形式的概念 合同的形式,是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表現形式,是合同內容的載體。合同形式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證明合同關係的存在和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是認定當事人履約狀況的客觀根據。

(二)口頭形式 口頭形式是指當事人通過語言交談達成協議而訂立合同的形式。口頭形式簡便易行,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採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由於口頭形式缺乏文字記載,在發生合同糾紛時難以取證,不易分清責任。因此,對於不能即時清結的合同和標的數額較大的合同,不宜採用口頭形式。

(三)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是指以書面文字形式達成合意而訂立合同的方式。合同書以及任何記載當事人的要約、承諾和權利義務內容的檔案,都是合同的書面形式的具體表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書面形式的種類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文字記載如文書、信件等。在商務活動中,電子資訊科技已經被普遍採用,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合同法》第11條規定產:“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資料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資料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書面形式的最大優點是合同有據可查,發生糾紛時容易舉證,便於分清責任。

(四)推定形式 推定形式,又稱預設形式,是指合同當事人未用語言、文字表達其意思表示,僅以某種行為表示意思而訂立合同的方式。如承租人在租賃期滿後繼續交租金,而出租人也繼續接受,可以視為租賃關係繼續存在,當事人雙方以行為形式延續了原租賃合同。

四、合同的內容 合同的內容,是指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所達成的協議的主要條款。合同的內容反映了合同的目的和要求,確定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一)合同權利和合同義務

1、合同權利 合同權利,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依據合同的規定而享有的要求另一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如請求債務人交付貨物等。

2、合同義務 合同義務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依據合同的規定所要履行的合同的義務,包括給付義務和附隨義務。給付義務是基本義務,如在買賣合同中,賣方交付貨物轉移所有權的義務,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都是給付義務。附隨義務是根據給付義務的需要而延伸出的義務,此類義務的發生是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依據的,如技術開發合同中的保密義務,買賣合同中賣方在交付貨物前對貨物的保管義務等。

(二)合同的條款 《合同法》第12條列舉了合同內容一般所應包括的八個條款,分別是:

1、當重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2、標的

3、數量

4、質量

5、價款或報酬

6、履行的期限、地點、方式

7、違約責任

8、爭議解決條款

五、格式條款

(一)格式條款的概念 格式條款也叫定式條款、標準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複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為了加快商品交易速度,簡化訂約程式,有些行業經過長期形成的商業慣例,逐漸產生了格式合同或者合同中的格式條款。

(二)使用格式條款的法律限制 我國《合同法》基於公平原則,對格式條款的適用作出了專門規定,以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應當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另一方當事人注意有關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而且,應當按照另一方當事人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2、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無效。另外,具有《合同法》第52條、53條規定的情形的,該條款無效。

3、對格式條款,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時,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時,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已發出的要約如何撤回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件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 在有關招標的法規中,一般規定投標人可以在結束招標或開標以前的任何時候撤回標書。如果投標人想撤回標書,他必須在上述時間以前撤回,過了這個時間他就無權撤回標書了。一旦要約被撤回,除非按規定程式恢復效力該要約就不會被接受或承諾。

合同法規定,要約可以撤回。要約撤回,是指在要約生效前,要約人使其不發生法律效力的意思的表示。要約一旦送達受要約人或被受要約人瞭解,即發生法律效力。所以,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因此,要約的撤回只發生在書面形式的要約,而且,撤回通知一般應採取比要約更迅速的通知方式。《合同法》區分規定了要約的撤回和要約的撤銷。第十七條規定:“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根據這一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以後,就不稱撤回而只能撤銷了。《合同法》第十八條規定:“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要約的撤回時間對於確定合同是否成立以及相應的責任是很關鍵的,但也是很複雜的,尤其當發出要約的通訊方式與承諾的通訊方式不一致時更是複雜。假設一個分包商或供應商向總承包商發出一個口頭要約。總承包商在收到撤回要約的通知前承諾了該要約。分包商是通過電報、書信或其他形式的通訊方式,在收到總承包商的承諾以前,但在總承包商寄出承諾以後撤回標書的。這時分包商撤回標書的效力該如何確定呢?對於要約人而言,他發出要約之後決定撤回其要約,這時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要約是否已經到達受要約人。因此,對要約人來說有時是很難區分要約撤回還是要約撤銷的。

商品房買賣合同銷售廣告及宣傳資料視為要約的審查

商品房買賣合同銷售廣告及宣傳資料屬於要約的條件

對於商品房銷售廣告及宣傳資料是否符合要約,即廣告及宣傳資料中是否就商品房開發規劃範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所作的說明和允諾具體確定,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如果符合規定,則應視為要約。審查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①、是否存在對開發規劃範圍(俗稱紅線)以外的說明和允諾,如有則不能視為要約。

②、是否具體確定。具體確定的定義是指開發商對其開發的專案規劃設計範圍內的商品房及相關設施所作的一些詳盡具體的說明和允諾。因為具體確定是一個抽象概念,並沒有統一標準。如有認為,如果開發商在廣告中註明“一切以完工為準”、“最後均以政府批准的方案為準”、“本廣告尚未最終確定”、“本廣告僅作參考”等,可以以此抗辯。也有認為此不能作為抗辯理由,故應仔細審查,小心對待。對於廣告中註明的“如有更改怒不另行通知”,一般會被認定是開發商制定的格式條款並單方面免除責任,從而被認定無效。

③、對買受人訴訟所稱的廣告及宣傳資料是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如未對價格確定造成重大影響的,不能視為要約。

 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件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當事人訂立合同,採用要約、承諾方式。要約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受要約人完全接受,表明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合同的訂立過程結束。

一、要約的條件:

1.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明確。所謂“具體”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款。如果沒有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受要約人難以做出承諾,即使做出了承諾,也會因為雙方的這種合意不具備合同的的主要條款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所謂“確定”,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而不能含糊不清,否則無法承諾。

2.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意圖,表明一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的拘束。

二、要約的效力。《合同法》第16條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自要約實際送達給特定的受要約人時,要約即發生法律效力,要約人不得在事先未宣告的情況下撤回或變更要約,否則構成違反前合同義務,要承擔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責任。需明確一點,到達是指要約的意思表示額 觀上傳遞到受要約人處即可,而不管受要約人主觀上是否實際瞭解到要約的具體內容。例如,要約以電傳方式傳遞,受要約人收到後因臨時有事未來得及看其內容,要約也生效。

三、要約的失效。要約發出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要約人不再受原要約的拘束:

要約的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2.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受要約人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明確能知要約人不接受該要約。

3.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進行實質性變更。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

4.要約中規定有承諾期限的,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對口頭要約,在極短的時間內不立即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則表明要約的失效。

5.要約的撤銷。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6.要約不得撤銷的情形:

1)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2)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準備工作。

四、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別。

要約邀請是指一方邀請對方向自己發出要約,而要約是一方向他方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2.要約邀請不是一種意思表示,而是一種事實行為。要約是希望他人和自己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

3.要約邀請只是引誘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在發出邀請要約邀請人撤回其中邀請,只要未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邀請人並不承擔法律責任,以下四個法律檔案為要約請: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

五、要約撤回與要約撤銷的區別。二者的區別僅在於時間的不同,要約的撤回是在要約生效之前為之,即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而要約的撤銷是在要約生效之後承諾作郵之前而為之,即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要律師勸當事人少打官司?

按照河南省司法廳和省高階人民法院聯合下發的《關於充分發揮律師在訴訟調解工作中積極作用的意見》要求,律師要努力促進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相互溝通與理解,向法官提出有利於調解的意見和建議,配合人民法院促成調解。主要是針對一些輕微刑事案件、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以及民事案件。

“調解主義”不利於律師的法律信仰

調解當然是一種辦法,以前律師執業也講究調解的。不過,把調解辦法上升到河南的這種“調解主義”,倒是讓我覺得很有些四顧茫然。不僅“調解主義”可能成為當事人的負擔,就是許多律師對之也很不熱情。原因最簡單不過,擔心影響到自己收入。

其實,指望律師去當什麼“和事老”,完全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儘管現在法律資源緊張,一些案件效率低下,對社會公共運轉是一種不利因素。但是,這一切還是要從法治的角度去進行根本解決。要知道,法律是社會利益矛盾的最根本調節器,是傳遞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最有效途徑。如果社會法治程度能夠不斷提升,執法效果與執法公平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恐怕也不需要那些律師對著那麼多臉紅脖子粗的當事人苦口婆心講大道理了。

律師善當和事老,也是一種美德

和事老應該是律師的“看家本領”;可是不少律師往往不拿出“看家本領”,而更多地拿出“法庭本領”。律師受理下的民事糾紛多是幾經周折在法庭上宣判告終;這就很讓律師們省時、省工、少費心思;律 師 受 理 費 用 也 拿 得 輕 鬆 無比----無非是找找證據、寫寫材料、展示一下法律向法庭一推了事。從法律角度講這也無可厚非;但從民生角度講,卻增加了糾紛解決成本。一是耽擱了民眾大量的生產勞動時間,不可避免地要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二是民眾既要交數額不菲的律師代理費,又要交法庭訴訟費。三是糾紛案件由律師調查取證到法庭調查取證,自然辦案時間拖長,相應花費也隨著擴大。本來律師完全可以調解的,非要拿到法庭上“疲勞消耗”,不是一種浪費麼?□鄭家俠

可笑的規定“律師勸當事人少打官司”

拋開律師們自覺不自覺的抵制心態不講,僅就這項規定本身也缺乏可操作性。律師接了案子,如果不先行調解是不是法院就不予受理?如果沒有硬性規定,和律師先行調解的相關約束,律師本身又不太樂意調解的前提下,這樣的規定終歸會淪為一張可有可無的廢紙。

再回頭看看上述規定的有關條款,其合法性值得懷疑。《意見》規定,“民事案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刑事自訴案件、輕微刑事案件,都是律師應當積極引導當事人達成庭外調解,或配合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達成調解的領域。”律師身為委託人的代表,尊重的是事實和法律,踐行的是委託人的意願,是在法定的授權範圍內為當事人搞好法律服務。不但其身份定位上不從屬於法院,也沒有任何法定義務去“配合”法院。

換個角度分析,作為一名合格的律師,如果調解的結果是嚴重損害委託方權益的,律師不但不應該“配合”法院完成調解,反而應該義正詞嚴地予以拒絕,並申請及時轉入訴訟程式。

最高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

(20xx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24次會議通過,

20xx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7次會議通過修訂)

第一條

為了使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能夠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維護其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訴訟,但經濟確有困難的,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

第三條 當事人符合本規定第二條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

(一)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卹金的;

(二)孤寡老人、孤兒和農村“五保戶”;

(三)沒有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患有嚴重疾病的人;

(四)國家規定的優撫、安置物件;

(五)追索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金的;

(六)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事故、產品質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的受害人,請求賠償的;

(七)因見義勇為或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本人或者近親屬請求賠償或經濟補償的;

(八)進城務工人員追索勞動報酬或其他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請求賠償的;

(九)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戶救濟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無其他收入的;

(十)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難,正在接受社會救濟,或者家庭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的;

(十一)起訴行政機關違法要求農民履行義務的;

(十二)正在接受有關部門法律援助的;

(十三)當事人為社會福利機構、敬老院、優撫醫院、精神病院、SOS兒童村、社會救助站、特殊教育機構等社會公共福利單位的;

(十四)其他情形確實需要司法救助的。

第四條 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提供司法救助,應在起訴或上訴時提交書面申請和足以證明其確有經濟困難的證明材料。其中因生活困難或者追索基本生活費用申請司法救助的,應當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符合當地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規定的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的證明。

第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司法救助的請求,經審查符合本規定第三條所列情形的,立案時應准許當事人緩交訴訟費用。

第六條 人民法院決定對一方當事人司法救助,對方當事人敗訴的,訴訟費用由對方當事人交納;拒不交納的強制執行。

對方當事人勝訴的,可視申請司法救助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決定其減交、免交訴訟費用。決定減交訴訟費用的,減交比例不得低於30%。符合本規定第三條第二項、第九項規定情形的,應免交訴訟費用。

第七條 對當事人請求緩交訴訟費用的,由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或合議庭提出意見,報庭長審批;對當事人請求減交、免交訴訟費用的,由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或合議庭提出意見,經庭長稽核同意後,報院長審批。

第八條 人民法院決定對當事人減交、免交訴訟費用的,應在法律文書中列明。

第九條 當事人騙取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補交訴訟費用;拒不補交的,以妨害訴訟行為論處。

第十條 本規定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訂立合同 篇5

擔保合同是一種重要的民事合同,儘管我國合同法並未單列一章進行規定,但這絕不意味著它不重要,而是因為擔保合同是一種從合同,其規定和其他主合同放到了一起。提醒各位訂立擔保合同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人情擔保

在訂立擔保合同時,擔保人礙於情面,對被擔保人缺乏應有的資信調查,盲目簽訂擔保合同,到時被擔保人無力償還須由自己負連帶責任時,悔之已晚。

二、不要行政命令擔保(或稱領導干預擔保)

這種擔保違背自願原則,在是否設立擔保、採用何種形式擔保、擔保多大範圍的債務這些問題上不是由當事人商定,而是在領導幹部用行政命令或出面干預的情況下設定的,容易產生糾紛。

三、不要賄賂擔保

這種擔保往往通過賄賂錢財或禮物來達到設立擔保合同的目的。

四、不要無知擔保

有些人對被擔保人的主體資格不做審查,對擔保範圍、責任期限、責任方式也沒明確約定,便盲目在擔保合同上蓋章,等到出了問題才如夢方醒。

五、不要無效擔保

我國《擔保法》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才有資格做擔保人,國家機關、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不能作為擔保人。如果由這些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作擔保,會因不合主體資格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這點在訂立擔保合同時應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