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單元作文>高中第一冊作文>

振想像之羽,展作文之翼論文

高中第一冊作文 閱讀(5.35K)

摘 要: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而中職學生寫作出現了“無米之炊”、“無話可寫”的瓶頸現象。本文提出了“調動多種感官,直觀展示,循序漸進”和“利用課堂,設置情境,拓展想象空間”的教學策略,並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對培養學生想像思維、激發寫作的慾望、提高寫作水平作出了一點思考。

振想像之羽,展作文之翼論文

關鍵詞:中職學生 想像思維 寫作水平 教學策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發表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明確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號。我國學者肖川博士對此作了闡釋:“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啓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2009年,教育部頒佈的《中職語文新大綱》中對語文的課程目標明確提出:要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個性,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語言文字能力是中職學生未來就業、頂崗甚至晉級都必需的能力。

然而正視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國中職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卻十分嚴重。一箇中職學生入學時,雖然已讀了十二年的書,卻常常厭惡作文、害怕作文,甚至導致了寫不出作文。究其原因,寫作時,學生們的大腦應該是由常規性的思維進入到想象的思維狀態,而作文是一種創造活動,想象力是必要條件;反之,現在的中職學生往往在寫作時大腦還停留在原有的常規性思維狀態之中,因此只能是搜腸刮肚,勉強地將生活摘錄下來,結果形成的是“流水賬”一篇又一篇。

基於以上背景,中職語文教學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措施。筆者從作文教學出發,着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自我寫作能力,以適應學生未來學習和就業發展的需要。

於漪老師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對學習的‘內部態度’往往決定着學習的質量……教師要重視和掌握學生的‘內部態度’,千方百計地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能認真主動地投入讀、寫、聽、說的訓練之中來。”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挖掘學生自身的潛能,發揮學生自身的優勢,使之爲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作文品位服務。這其中,最爲重要的因素就是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所謂想像思維,是指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那麼,怎樣做才能行之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像思維,激發學生的寫作水平,達到思考與寫作的雙贏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調動多種感官,直觀展示,循序漸進

在豐富的社會、自然素材面前,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各種資源,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去感知、存儲、提取信息,從句子到段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的作文有話可說,從而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

比如學習了高教版基礎模塊上冊中《我的空中樓閣》、《窗前的樹》等寫景狀物的優美散文後,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材料,如圖片、影像等多媒體資源,要求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其次,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各項感官去感受景物的能力,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嘗試着在景中傳達情語。正如清代的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師啓發下筆可先從描寫一片綠葉和一朵小花的句子開始,要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表現。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表達了一個個想像豐富的句子:“綠葉,是一隻迎春翩躚的綠蝴蝶。”“綠葉,是一把搖曳生姿的小芭蕉扇。”“小花,是美麗的春姑娘的裙子。”“小花,像嬰兒張開的笑臉。”……

運用想像性思維進行句子訓練後,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用一段話來豐富描寫對象。“一片葉子”、“一朵小花”可以聯想到自然四季,甚至可以聯想到人的生活、人的精神。 學生的思路一下子豁然開朗,覺得作文有話可說。

《我與春天有個約會》(學生王業):帶着淅瀝的雨點,夾雜着悅耳的鳥鳴,揮灑着青春的活力,春天已經來臨。雨緩緩地下,落在屋瓦上,打在窗玻璃上,滴在水缸裏,伴着幾聲鳥鳴聲,演奏出了一首悠揚的樂曲來。花兒、小草、樹葉也隨聲翩躚起來,春天的“綠”充盈了我雙眼,在河裏、在樹上、在雲端裏,無不閃現着“春”的影子。一顆雀躍的心含蘊出:我與春天有個約會!

《江南雨韻》(學生胡靜力):江南的雨是那麼的溫柔,每一滴都滲透着江南的絲絲柔情,每一滴都訴說着不同的夢。瞧,在雨中,路邊的野花,張開了初春的那片多姿;田間的小草,萌發了初春的那片新綠。江南的春雨是靈秀的;江南的夏雨是恬然的;江南的秋雨是留戀的;江南的冬雨是茫然的,這一切構成了江南無盡的雨韻。

可見,訓練學生的想像思維,需要教師的啓發引導。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必須遵從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訓練中將想像訓練落到實處。

二、利用課堂,設置情境,拓展想象空間

中職學生寫作存在生活空間小、閱讀量少、生活經驗少、視野狹窄等客觀原因,另外在主觀上,他們消極對待寫作,因此在寫作文的時候,中職學生常常缺乏寫作的材料,下筆作文出現言之無物、無話可說的普遍現象,課堂上“無米之炊”成了當下提高中職學生作文的瓶頸問題。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學習與時代生活、中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起來,營造出一種輕鬆愉悅或動情動心、情感共鳴的課堂學習環境。

比如在學習史鐵生的《合歡樹》時,爲了讓學生能透徹地理解文章所抒寫的深沉的母愛,筆者聯繫了他的另外兩篇作品《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共同來賞讀。情、理相類似的三篇文章的.整體瀏覽,能讓學生很快融入到“情景交融”的懷想母愛的氣氛中來。同時,要求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母親對自己關懷備至的往事。有位男生真實地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貪玩,犯了錯誤,害怕受到家長懲罰,就躲到同學家去,而自己的媽媽到處打聽,沒有結果後泣不成聲。這一件事深深地刻在了這位學生的心裏,至今覺得很愧疚。再回到課文中,史鐵生筆下的母親,在地壇匆匆的腳印中留下了對兒子的牽掛、擔心,請學生來描述母親當時尋找癱瘓的兒子的外在行動、內在的心理活動。教師啓發合情合理的想像,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理解的母愛的光輝和偉大給激發了出來。而教師無需代勞“預設”,反而在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後,課堂氣氛也能活躍很多。在後來佈置的有關“母愛”的作文中,學生們的想象思維仍在延續:

《懺悔》(學生張耀):當我剛落地時,母親笑了,而我卻哭了;當我拿着第一張獎狀回家時,母親哭了,我卻笑了。可是頑劣的我不明瞭母親爲何而笑、爲何而哭,只知道我曾不止一次地讓她生氣和流淚,我曾不止一次地惹得她揪着我的耳朵,在大庭廣衆之下唾罵我,而我曾不止一次地拿她當同輩看待,甚至和她頂嘴。

長大了,只是覺得我的兒時對母親的做法顯得很幼稚,而母親也沒必要那麼勞累,不值得爲我的那些不該做的事付出太多。

驀然回首,總有內疚和悔意在心底蕩起漣漪……

《熟悉的名字》(學生方盈玲):母親是一個多麼熟悉的代名詞。我們把祖國稱爲母親,把長江喚做母親河,可想而知我們的母親有多麼的偉大。然而,現實中母親依然是那麼平凡,她不會很奢侈地買一件昂貴的衣服,她不會用甜言蜜語去逢迎他人,但是卻把愛給了我,井井有條的生活,真摯溫暖的關懷。我想說:“母親,我永遠感謝您!”

上述節選的幾篇作文充分證明了,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想像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把寫實和想像巧妙地結合起來,做到虛實相生。學生通過在情境中的聯想,既培養了自己的想像思維,也激發了寫作的慾望,作文變得不再“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