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設計>

月光曲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教學設計 閱讀(2.04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光曲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光曲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月光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瞭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從中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會生字新詞,會用“陶醉”等詞語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引起的聯想。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情境。

教學工具

有關本課規定的掛圖、小黑板、幻燈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理解“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並能用“陶醉”一詞造句。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發展,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4、出示目標(幻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辨事物和聯想。

實施目標

一、導入新課,帶入情境。

播放錄音《月光曲》

二、講授新課。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解釋:斷斷續續

(2)這琴聲爲什麼引起他的特別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兄妹的對話)

(4)貝多芬爲什麼要走進茅屋?

(5)貝多芬走進茅屋幹了什麼?(彈琴)

(6)他爲什麼彈琴?聽到這話,看到這情形,這一切使貝多芬想到什麼?激起貝多芬怎樣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貝多芬懷着這種感情,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板書:彈第一首)

(7)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麼反應?

(8)爲什麼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是貝多芬呢?

(9)這時貝多芬用什麼方式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板書:月光曲)

2、理解彈奏第二首樂曲的經過。

(1)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裏彈奏《月光曲》的。在這茅屋裏,此時能看到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實實在在的事物。

(2)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着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什麼?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時海面上怎麼樣?

(3)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嗎?爲什麼他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聯想,進而講述聯想和實在事物之間的關係。

(4)聽到這首樂曲,盲姑娘的神態怎樣?(“睜着不大的眼睛”。恬靜是什麼意思)

(5)樂曲彈完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兄妹倆發覺了沒有?爲什麼沒能及時發覺貝多芬的離去?(他們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貝多芬飛奔回旅店幹什麼?

(7)記的是什麼曲子?(《月光曲》)

(8)爲什麼要連夜把它記下來。(引導學生想一想,貝多芬在散步時,有沒有想到創作《月光曲》)

(9)是什麼原因激起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發了他創作的激情)

檢測目標

1、《月光曲》作者是誰,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

2、指名說說哪些是聯想部分,哪些是實實在在的景物。

3、朗讀課文,背誦規定句子。

矯治目標

(1)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分辨實物和聯想。

(2)指導學生背誦的方法。

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補差補缺工作:譜琴聲聽同月光、琴聲、事物寫談話情作過第一首激動月亮初升、海面、想彈用程第二首激情像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全文。

2、片斷訓練。

提示: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麼寫?

(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運用實實在在的景物和聯想。

月光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讀課文,感受音樂家貝多芬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投影,音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出示課題:月光曲

問:同學們,當你看到課題以後,你最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你們最想知道的問題答案,都在課文中隱藏着呢。你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去發現它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先來尋找“《月光曲》的曲調”。請認真讀課文,劃出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討論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三、學習第九自然段

1、請大家自由讀第九自然段,根據你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月光曲》曲調的旋律可能會是怎樣的。

(先慢後快,先低後高。)

2、老師出示幾種曲調,請大家選擇,並說出理由:

⑴ 舒緩──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緩。

⑶ 舒緩──激昂──明快。

3、學生交流,並說說理由。

4、下面請同學們親耳聽聽《月光曲》,看曲調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樣。

(放音樂。)

5、這段曲調是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來的,大家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段曲調表現出來?

請同學讀《月光曲》的內容,老師用投影片打出這幾句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句子所描繪的景象。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對應的音樂應該輕柔舒緩,朗誦時的語調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時風捲巨浪,所對應的音樂應該明快,朗誦時的語調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所對應的音樂應該渾厚激昂,朗誦時的語調要凝重有力一些。

師小結: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時而平靜,時而奔騰的大海,讓我們把大海的柔和美、壯闊美讀出來,讓我們把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對窮兄妹倆的深情讀出來。

(感情朗讀。)

板書:

樂曲 聯想

舒緩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四、指導背誦第九自然段

1、剛纔同學們聽了音樂,讀了課文,請你說說對這《月光曲》的理解。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於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這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呢?背誦第九自然段。

五、聯繫課文,展開聯想

1、在課文中,大家是通過什麼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皮鞋匠的聯想。)

2、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皮鞋匠聽着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產生了這樣的聯想,那麼盲姑娘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你自己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

六、發展題

你能不能也像課文一樣,把你產生的聯想寫成一段話呢?

月光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一)、聆聽音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瞭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說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聽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美妙的樂曲中吧!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請大家說說在你聆聽音樂時腦海裏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交流,對學生不同的感受都給予肯定。)

(二)、邊聽邊畫,表現《月光曲》的意境

請同學們再次欣賞《月光曲》,邊聽邊把你想象的畫面簡單地畫下來,可以畫一幅,也可以畫幾幅。(指名幾個學生畫在黑板上)

(三)、朗讀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課件,在音樂和畫面的配合下,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課文第9節。把學生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2、畫面和音樂美嗎?其實書本里描繪的更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第9節,找出寫得美的詞句,並想想美在哪裏?

3、全班交流

4、這麼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親眼看到的嗎?從哪個詞看出是他想象的?畫出聯想的句子

5、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大海的美,讀出它的變化。(當月亮初升時,要輕而舒緩;當讀到“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時,要加快速度和力度;當讀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時,語氣要轉爲平靜。)

自由讀——配樂指名讀——齊讀——朗誦

(四)、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過程。

1、這麼美的月光曲是怎麼譜寫成的呢?課文哪幾節是寫月光曲怎麼譜寫的呢?(2—10節)

2、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2—10節,並想一想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提問,教師進行梳理、歸納。

3、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調整,隨機點撥。)

(1)預設第一個問題:爲什麼貝多芬要給盲姑娘彈鋼琴曲?

A、是因爲盲姑娘愛音樂

B、出於對盲姑娘的同情

語段:兄妹倆的對話。(請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

①重點研讀:“隨便說說。”真的只是隨便說說嗎?

②引導體會:你覺得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對話,會怎樣想?

③出示貝多芬說過的話:“我的藝術是爲了一切貧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這一點,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體會他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預設第二個問題:貝多芬彈完一首,爲什麼又彈了一曲?

A、是因爲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還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語段: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

①“聽得入了神”、“多純熟”、“感情多深”

指導朗讀盲姑娘的話:

a、當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曲子之後,心情怎麼樣?(激動、驚喜、喜出望外……)

b、爲什麼?(盲姑娘想不到在這樣偏僻的鄉村,竟能如願以償地聽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聲。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貝多芬先生。)

c、請大家分別用激動、驚喜或者讚美的語氣來讀一讀

d、是呀,盲姑娘聽了曲子後非常地激動,這激動裏有驚喜,有讚美,讓我們一起再激動地讀一遍。

②聽了盲姑娘激動的話,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心理會怎樣想呢!

B、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語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齊讀第八自然段。)

引導感悟:“披上銀紗”“格外清幽”等

(3)預設第三個問題:貝多芬是怎樣把第二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A、“飛奔”看出他當時心情怎麼樣?

B、爲什麼要連夜把曲子記錄下來?(自己也被這首曲子感動了)

(五)、聽音樂,想象寫話。

再次欣賞《月光曲》,邊聽邊想,邊聽邊寫:“我靜靜地聽着,我好像……”

(六)、佈置作業。

蒐集和欣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

月光曲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本冊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後,我們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如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情感更深刻。

二、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意境的美。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3、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

重難點:

重點是領會《月光曲》描繪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以及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背景。

難點是從《月光曲》的意境中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會了生字詞,瞭解了貝多芬生平。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貝多芬。

(二)學習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第9自然段)

1、上節課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找出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課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這段文字有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沒有)它寫什麼?(月亮和大海)

2、自由讀這一段,這段文字描繪的意境美不美?(美)你們是從哪體會到的?

這裏描繪了幾個畫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捲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指導朗讀

讀出景色的變化,指名讀,評價,師引讀全體學生讀

3、這三個畫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這樣美麗的景象是兄妹倆親眼看到的嗎?(不是)從哪知道?(好像、彷彿)

爲什麼聽着貝多芬彈的樂曲能讓兄妹倆聯想到這麼美麗的景色?這說明了什麼?

你們想不想來聽一聽,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過傾聽,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們能說說《月光曲》的旋律和節奏是怎麼變化的?

再去好好讀讀這段話,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分析

小組派代表彙報

生1:曲子剛開始時,節奏是比較慢的,曲子很舒緩。這時,貝多芬應該是輕輕地按起琴鍵。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應該逐漸增強,節奏也快些

生3:到最後聲音和節奏都達到了高潮,越來越響,越來越快。

師:你們也是懂音樂的,要是貝多芬能聽到你們的回答,肯定會說你們是他的知音。一起來把這段讀一讀,相信這次肯定會讀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瞭解創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作出來的呢?接下去我們去看看貝多芬的創作背景。(學習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發他創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斷斷續續”、“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點詞來理解。

在這麼僻靜的小鎮上,這麼貧窮的人家,卻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曲子,貝多芬會怎麼想?

2、貝多芬想去看個究竟。他走近茅屋,聽到了有人在談話。

出示: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聽出了什麼?

“隨便說說”什麼意思?姑娘真的是隨便說說嗎?她爲什麼要這樣說?說明了什麼?

師:你們聽出的東西可真多,那你們能把他們的手足之情表達出來嗎?

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2人讀分男女生讀)

貝多芬聽出來了嗎?他會怎麼想?

師小結:貝多芬也和你們一樣,被兄妹倆純潔、善良的美好心靈感動了。於是他推開門走了進去,發現正如他在外面猜測的一樣,這家人的確很窮,哥哥是個(皮鞋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彈琴的妹妹竟是個(盲人)!看到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來,彈奏起盲姑娘剛纔彈的曲子。

3、同學們,當盲姑娘聽出是貝多芬時,她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時,她的心情會怎麼樣?(激動)

出示: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指名讀出激動的語氣

這裏兩個“您”一樣嗎?

誰再來讀一讀,評價

盲姑娘是根據什麼做出的判斷?(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

師:貝多芬覺得盲姑娘不僅愛音樂,還十分的(懂音樂)是的!除了這句話,還有哪裏可以看出她懂音樂?(聽得入了神)

在這麼僻靜的小鎮上,在這麼一個貧窮的家裏,貝多芬卻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樣?他會怎麼想?

4、貝多芬決定再給盲姑娘彈奏一曲

出示: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請看看他對盲姑娘的稱呼(您),爲什麼稱盲姑娘爲您?

5、師講述:這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是那麼地清幽,那麼地美。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他們是那麼地淳樸,那麼地善良。他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激情。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創作出舉世聞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曲》。

(四)領悟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月光曲》內容正是貝多芬感情的抒發,月亮和大海的變化正反映着貝多芬心情的變化。

開始時微波粼粼的海面,貝多芬想到的是什麼?(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

後來波濤洶涌的海面,彷彿是(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抗議,爲兄妹倆鳴不平。)

(五)昇華總結

最後,讓我們帶着感動和對貝多芬的無限崇敬,再聽一次《月光曲》,你會有更深的感觸!

貝多芬僅僅是同情兄妹倆嗎?(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窮苦大衆)

師小結:貝多芬不僅在音樂上有着卓越的才華和高超的技藝,更有着同情和熱愛窮苦人民的博大情懷。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盲姑娘(窮苦大衆)

同情

感動愛音樂

激動懂音樂

月光曲教學設計5

【教學設想】

本設計將“探究《月光曲》的創作靈感,認識貝多芬”作爲研讀目標,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科間融合,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將語文課堂變爲生活的課堂,主要嘗試有:

1、將音樂融入語文課堂,藉助音樂形象解讀語言文字,抓重點詞句感受課文描繪的美好意境,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美讀訓練。

2、嘗試探究性,創造性的閱讀,激發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的興趣。

3、引導學生查找,收集,拓展相關閱讀材料,通過“探究《月光曲》的創作靈感”這一研究性的學習,分析處理信息,積累語言,積澱情感,進行再創作。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 學會8個生字,能理解“幽靜”、“清幽”、“純熟”等詞語的意思。

⑵ 瞭解“知音”的意思,引導學生去查閱“知音”的由來(可參考“高山流水”一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能根據課文內容開展合理想象,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世界。

⑶ 通過合作學習,能根據課文描寫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 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無限熱愛之情以及兄妹互相體貼,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體會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他同情勞動人民,願爲知音創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那誰能簡單介紹一下貝多芬。

出示貝多芬照片、學生介紹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讀。

二、揭題

今天我們來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揭題,讀題。

三、據題提問

1、那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呢?學生提問。教師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樣的?你覺得這個曲子跟什麼有關,聽這個曲子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假如還有一個曲子叫《陽光曲》。它們會相同嗎?

⑵ 《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

2、滿足你們的第一個願望,一起欣賞《月光曲》。請閉上眼睛。聽聽是否與我們剛纔的猜測相似。

3、課文什麼地方描寫了這些畫面?(第9自然段)那就讓我們打開課本跟兄妹倆一起去感受吧。教師範讀第9自然段。欣賞了《月光曲》,請你用一句話來評價貝多芬。

四、學習課文2~8自然段,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

《月光曲》動聽吧?可這麼美妙的旋律是怎樣誕生的呢?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是什麼呢?接下來是不是該你們滿足我的願望了?一起探究吧!從哪裏去尋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個詞叫:傳說,什麼叫“傳說”?

(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民間傳說往往能夠反映出人民羣衆的某一種願望。)

1、請自由朗讀課文2~8自然段,找找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是什麼?哪些景,哪些情觸發了音樂家的創作靈感呢?

2、學生自讀課文,找依據。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個詞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講“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把貝多芬深深地感動。哥哥因爲“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裏“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於悽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這種真摯的感情也感染了我們的音樂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麼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裏,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藉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音樂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這叫遇到了什麼啊?

(知音。)

什麼叫“知音”?

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會怎樣?

指導好朗讀。

而且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簡單學習“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雖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裏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樂,她用心去聽音樂,所以她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

③ 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④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從這兩個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貝多芬的什麼?

(平民思想,同情窮人等。)

⑤ 小結:

貝多芬是爲誰而創作《月光曲》的啊?他是爲知音而作還是爲窮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窮人就作曲的話,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個乞丐都要給他彈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動着貝多芬;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感悟更是讓貝多芬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音樂大師有了即興創作的衝動。那他爲什麼要創作《月光曲》而不是別的什麼曲呢?

板書:

有感於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靜):

①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A、從“幽靜”一詞能想象到什麼?

(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B、對,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心情嗎?

(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着,萊茵河環繞着一座小鎮,小鎮具有古典氣息。河水清澈,湖面靜謐。夜晚時分,貝多芬剛剛結束演出,抱着輕鬆、閒適、愉悅的心情藉着月色在一條小路上散步。多麼悠閒、愜意啊。)

板書:

萊茵河畔靜夜圖

C、“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彈的正是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戶外面,聽到裏面有朗讀聲,在朗讀什麼?在朗讀你發表在作文選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會怎麼樣?

(高興。)

(“驚訝”?)

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嗎?需要那麼驚訝嗎?讓他驚訝的是什麼呢?

D、理解“斷斷續續”:

正因爲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裏點着一枝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

③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展現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顯得低矮而破舊,屋內的陳設更顯得寒傖,燭光是微弱的,鋼琴是陳舊的,但茅屋裏卻洋溢着和諧而祥樂的氣氛。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銀紗。板書:“茅舍借月彈曲圖”。)

五、藉助板書小結課堂,引出下節課的探究方向

現在你又會用怎樣一句話來評價貝多芬呢?這個民間傳說,讓我們領略了音樂家同情勞動人民,願爲知音創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懷。大師不愧爲大師啊!

再讀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樣一副畫面呢?又是怎樣的旋律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