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知识文库>实用文档>

《失街亭》

实用文档 阅读(8.37K)

《失街亭》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掌握文中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同名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三国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三国故事?

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过五关斩六将,失街亭斩马谡,草船借箭……

师:看来,大家真是对三国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失街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祈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和《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生字词(见课本)

故事情节

给出7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故事线索

师: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请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冲突组织在一起的?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与数字“三”很有缘,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分归晋”“三绝”“三顾茅庐”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东西吗?

生:三笑,三哭,三次嘱托。

诸葛亮的“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师:很好,那么,这些嘱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失街亭》2

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失街亭》3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我感受颇深。

街亭乃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大将司马懿重新得到重用之后,立刻率精兵强将直取街亭。诸葛亮得到消息,十分震惊。此时蜀国的主要将领不在身边,要叫他们回来抗敌已不可能,但也不能不派兵防守。于是他急忙召开军事会议,问谁能领兵去防守街亭?这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带兵驻守街亭。有人怀疑他的才能,他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还能守不住一小小街亭?”于是立下军令状,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派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防守。

马谡领兵到了街亭,急忙察看地形。在一座山上安营扎寨。他说:“兵书云:凭高而下,势如破竹”王平说:“假如司马懿把山团团围住,断绝水源怎么办?”马谡说:“兵及死地而后生”。反对他这样做,于是马谡分出五千兵马到别处安营,作为犄角之势。没过多久,司马大军潮水般涌来,果然不出王平所料,把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马谡指挥军队向魏军发起冲锋,可始终冲不出去,手下的兵将畏缩不前,马谡连斩数将也不奏效,最后终因山上无水,军心涣散,被魏军击败。这正像春秋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作战,结果血染长平,一败涂地。

可见不论干什么,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这正应了刘备临终前对马谡的评价,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由于诸葛亮用了马谡这样的将领,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可再一深思,失街亭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司马懿乃魏国名将,足智多谋,才华仅次于诸葛亮。即使马谡安营扎寨没有错误,也战胜不了司马懿。况且司马懿所领大军数倍于马谡,诸葛亮心里明白,手下没有强兵猛将,即使自己前去也守不住街亭,因此丢车保帅,牺牲一个无用的马谡而保全了自己的盛名,让马谡做了替罪羔羊。这正是高明的政治家阴险的一面。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我不过就演绎而演绎罢了。

《失街亭》4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的形象。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司马懿帅领魏军向祁山杀来,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道:“司马懿领兵,一定夺取街亭 ,断我粮道。

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地,万一失守,就坏了大事,哪位将军敢去把守。

”话声刚落,帐下有人应声道:“马谡愿去。

”诸葛亮望着马谡,迟疑着说:“你虽深通谋略,但街亭一无城墙,二无险阻,很难把守。

”马谡道:“我从小熟读兵书 ,深通兵法,小小街亭,怎么把守不住?”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 不用脑筋的背诵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他照书本上的公式画瓢,做出违反实际情况的错误决定,把兵马安置在山上,结果被敌兵断了水道,军心大乱,街亭失守,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小所学的知识,长大了要活学活用,不要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发挥出来。

《失街亭》5

内容简介:本文探讨了高中课文《失街亭》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从人物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内容全面。作者认为,正是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才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失街亭》 对比烘托 人物塑造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的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写作文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马谡地急切地想建功与诸葛亮的小心谨慎作对比。探子来报诸葛亮,说司马懿带兵急行,八天即到新城,孟达被杀,张合也引兵出关,阻挡蜀军,这说明敌人来势汹汹,其大将十分厉害,形势紧急,不可小视。诸葛亮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周密地策划,反复地说明了街亭地重要性,指出那里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丢了它,等于全军完蛋了;并且让马谡写下军令状,让他思想上警醒,不要麻痹轻敌,而且还让素来谨慎小心地王平协助马谡;还有就是对安宫扎寨之法和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都作了详细地安排。这一切,都表现了诸葛亮作战小心,安排周密,用人谨慎的性格特点。而作为对比地另一面的马谡呢,却急切地想建功立业,诸葛亮问谁敢带兵去镇守街亭,话音未落,别人都还在沉思默想,马谡就半路杀了出来,大声地说道“某愿往”,可见他为了立功,并没有想到街亭如何地难守,魏军大将如何地勇猛,通过对比,显出了他莽撞的性格特点。

二、用王平的沉稳冷静来与马谡自大狂傲作对比。到了街亭这个地方,本应该详细地查看地形,排兵布阵,而马谡来却带着王平“看了地势”,仅仅是“地势”,就发表了一番自大轻敌地言论,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说什么丞相过于小心,小小地街亭,不必兴师动众,劳累安排;并且炫耀自己,说诸葛亮一切重要的军事谋略都要向自己请教,自己谋略超人;又凭着自己的“饱读兵书”,引经据典,卖弄学问,说什么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山上安营,一旦魏兵来到,士兵无路可逃,就可以勇猛地冲杀下去,将魏兵杀得个片甲不留,一幅孔夫子迂腐的形象,全身都冒着“死读书”的酸臭气;而且在分派士兵的时候,他还说等自己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王平不能分得功劳,自以为打败魏兵不废吹灰之力,轻敌的模样显得幼稚可笑。而作为对比面的王平呢,却显出冷静沉稳的一面。诸葛亮在他们出发之时,安排他们在当道下寨。到了街亭,查看过地形后,王平便全力坚持这一意见,反复地劝说马谡听从安排,不搞“创新”,万事小心为妥,不得违背丞相之意。在马谡一意孤行地情况下,他还带领五千兵离山十里下寨,以作补救,并且星夜差人去禀告孔明,详细地说明了安营情况,备极小心。

三、用司马懿的小心谨慎与马谡自大轻敌作对比。司马懿是个智谋之人,早就料到诸葛亮可能要先去镇守街亭,本来打的主意是按兵不动,所以当他的次子司马昭回来禀报,说街亭有人驻守后,他便只有感叹赞扬诸葛亮的份了,称道诸葛亮是神人下凡,自己不如诸葛亮;当儿子笑着说街亭易取后,他犹自不敢相信,说“汝安敢出此大言”,指斥儿子不该说大话;听完儿子的一番解释后,他大喜过望,但还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去攻街亭,作到万无一失,他亲自带兵去查看地形,先是更换了不容易暴露自己的衣服,然后带看一百多骑兵保护身家性命,在查看地形时,他像法医解剖一样,看到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先是冒着生命危险“直至山下”,再是不怕浪费时间“周围巡哨了一遍”最后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这个人不敢轻敌,做事小心,面对诸葛亮的大军,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作为对立面的马谡呢,明知司马懿来到了山下,却不发一枪一弹,任他观察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而且还口出狂言,说司马懿如果想活命,就不会来围山,倒像是让司马懿来围山进攻自己一样。看来,马谡不是在真刀真枪地打仗,而想是在演习一般。如此代估敌人,轻视敌人,失败也就成了注定的命运了。

四、用诸葛亮的看似慌张与他遇事镇定来作对比。街亭失守了,消息报到诸葛亮处,让他极为吃惊。小说中写王平的图本送到后,诸葛亮赶快唤入,迫不及待地就放文书的桌子上看了起来,结果是拍案大惊,显出是十分慌张,让人以为大祸临头的样子,说了句“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坑陷”二字,好像是说完蛋了一样,结果肯定是全军覆没。等他将安营之法一一地告诉杨仪,想让他去挽救败局时,传来消息说街亭、列柳城全部都被敌人占领了,孔明听了后如大祸临头,仿佛到了地狱里一样,“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这“跌足”意思是跺脚,想一下诸葛亮的一直以来的伟大形象,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在舌战群儒的时候,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哪次不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地从容自若,游刃有余,现在,竟然也有了跺脚之时。这一“跺脚”不禁让读者想到,蜀军已经无路可走,只剩一条死地了。后文呢,则正好相反,写了诸葛亮的一大段安排,表现了他的从容对敌,章法不乱。他安排关兴、张苞去虚张声势,吓退追兵,仍然巧施计谋;让张翼去修理剑阁,令交通无阻,为撤退作好地准备;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不惊动魏兵;让马岱、姜维断后,为撤退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差心腹人,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军民皆入汉中,保存实力,看得长远;又遣心腹人搬取大将姜维的老母亲,送入汉中,不留下人质,不让司马懿挟母亲以令姜维,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在这一细节中,作者先写“大难临头”,再写从容不迫,在对比中说明了诸葛亮非等闲之辈,有超人之处。

五、用重奖赵云与严惩马谡作对比。赵云逃了回来,虽然说是打了败仗,但没有一个士兵伤亡,也没有一马死去,而且辎重等东西,毫无遗失,为了鼓励士气,诸葛亮重赏了赵云。诸葛亮先是知道赵云胜利完成任务后大喜过望,亲自带着众位大将出帐相迎,好象接待外国元首一样;接着急忙扶起赵云,“执手而言”,“执手”,就是携着手,一般是很亲密地人才有如此举动,现在,诸葛亮“执”赵云之手,说明他认为赵云确实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对于赵云的出人之处,诸葛亮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故设关子,问众人原因,让众人知道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实际是树立榜样;对赵云地评价,诸葛亮只有三个字,“真将军也!”,将赵云推到称赞的顶点;对赵云不仅有精神地赞扬,还有物质奖励,而且还包括其士兵,文章写诸葛亮取“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士兵,这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待遇。而对马谡呢,作者却写诸葛亮对他严加惩处,其中一些神态的描写极其形象,如“变色”,就是变了脸色,以前,诸葛亮把马谡当成兄弟一样,现在却是“大义灭亲”;“叱左右推出斩之”,“叱”,大声地喝道,执法严明,说“斩”就“斩”,绝不手下留情;蒋琬劝说诸葛亮不要杀了“智谋之臣”,诸葛亮虽也知道现在自己人才难找,杀了可惜,但他还是抬出孙武,议论一番,流着泪将马谡给杀了,可说是秉公办事,为正军法。小说中,作者对奖惩都详细叙述,无非是为了表现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性格特点。

《失街亭》短短地一篇小说,运用对比就这样的明显,这样的精到,恰当地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者真乃“大家风范”也。

《失街亭》6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分析《失街亭》中的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进而体会本文通过直接间接对比衬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和马谡纸上谈兵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言行,归纳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失街亭的主要责任的认识。

教材分析: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指导学生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利用《学案》辅助教学,以使学生边听边动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三国

引入课文:

1、《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①阐述义理并加以引申: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②旧时长篇小说的一种。一般根据历史传纪铺叙引申,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盛行于明、清时期。著名的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课堂作业:1、阅读课文和注释填空。

2、罗贯中:

二、说街亭

1、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教材中诸葛亮的哪个词语体现街亭重要的词语:咽喉。

2、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为课文写小标题。

课堂作业:2、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仿照例子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2)作者是怎样组织情节的?

以孔明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前后反复照应。

(3)课文的情节矛盾:魏蜀;魏内部;蜀内部——本课文主要矛盾: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

(4)本文中魏蜀两国出场人物分别有10和15个,其节选部分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马谡。

三、议得失

1、分析马谡性格特征:

课堂作业:3、

①用一句话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②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和间接描写,在文中勾出马谡“三笑”内容分析表现其性格特征,请同学模仿朗读体会,请同学模仿朗读体会。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间接描写: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通过刘备的临终遗言说明马谡的言过其实)

2、分析诸葛亮性格特征。

课堂作业:4、读背三段文本

课堂作业:5、

(1)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谋臣形象

(2)作者写诸葛亮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和间接描写,文中勾出马谡“三嘱”和“三哭”内容,请同学一起朗读体会。

提示:

直接描写:“三嘱”(请同学们分析其目的并概括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三哭”(请同学们分别用“伤心之泪”“无奈之泪”“悔恨之泪”对三哭进行选择判断)

间接描写: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对比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3、小说明显贬马谡尊诸葛亮,请同学们思考:马谡有哪些优点?

提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是个人才,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4、概括本文小说写人方法:(1)言行情态;(2)直接间接:(3)对比衬托。

四、论过错

街亭失守,谁之错?

课堂作业:6、模仿下面一段话用观点加分析的结构方式写一段100字左右文本论证:街亭失守,谁之错?。(不能用例子中的观点)

五、得启示

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六、作业:“纸上谈兵”的主角是赵括,请用“马谡和赵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学习《失街亭》的启示。(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附:板书失街亭罗贯中

品三国说街亭(咽喉):安排----诸葛亮议得失:马谡----三笑论过错:马谡得启示

守护-----马谡诸葛亮----三嘱诸葛亮

  攻取-----司马懿三哭

《失街亭》7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本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 “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提问: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 (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四、探讨:街亭之失,谁之过?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失街亭》8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失街亭》9

假期,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它另我感受非常大。

切说司马懿来攻打‘街亭’,诸葛亮知道了马上召集将士们,说:“谁敢去守街亭?”马谡立刻站起来说:“丞相我敢去守街亭。”诸葛亮说:“街亭乃是我蜀军的心腹啊。”马谡说:“丞相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果街亭有失,可斩全家。”于是诸葛亮给了马谡二万精兵,并派王平做副将。”他们临走时,诸葛亮在三叮嘱要当道下寨。到了街亭,马谡看了看地势,说:“在山上下寨。”“可是丞相吩咐要当道下寨,我看我们还是当道下寨比较好。”王平说。“在山上扎寨可以居高临下,若魏军赶来,我们就射箭,起不是让他们全军覆没呼?”王平不听,让马谡给他人马去山下扎寨,于是马谡给了王平五千人马。魏军来袭,看到了大部分军都在山上,于是司马懿用火攻,把蜀军都围在了山上,蜀军非常口渴,于是不战自乱矣。蜀军打败,回到了蜀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看了这一集,我想马谡纸上谈兵非常的厉害,可是到了实践战斗的时候,他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熟读兵书,而且还不听王平的劝告,在山上扎寨,最后导致了街亭失守。我想学习也是这样,不要认为平时自己的学习非常的好,就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其实这正是导致失败的后果,我们应该记住“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我们应该吸取《马谡失街亭》这一集的教训。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

《失街亭》10

[教学要点]

1、继续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罗贯中极力描绘的“古今第一贤相”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1、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通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通过作者所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

(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敌如神。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这里的侧面衬托有①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③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2、提问: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是否草率从事,轻率用人?

(1)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发表过较高明的军事见解。他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诸葛亮顾虑司马懿深有谋略,认为他是“蜀中之大患”。马谡曾为他出反间计,密派心腹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更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杀掉他。结果,反间计取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田里。

根据以上的两件事,同学们明确: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谨慎抉择。从上面事例可以看出马谡并非庸才,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他的反间计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是赏识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轻敌的结果。因此,不能因为街亭失守就认为诸葛亮用人不当。

3、提问: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明确: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三笑”。

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