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舒婷與新詩潮(2)

教育隨筆 閲讀(1.03W)

 

“新詩潮”與傳統詩潮的溝和橋 

1979年4月和6月, 《詩刊》先後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一切》,引起詩壇的關注。《福建文學》自1980年第2期開始,展開了舒婷詩歌作品的討論,歷時11個月。舒婷無形中成了“新詩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年,她的創作在爭議中達到高峯期,此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詩選》,一時為眾多詩歌愛好者和青年讀者所爭相購買。 

1982年,舒婷與詩評家陳仲義結婚並且因孕期不適而擱筆。她的沉寂持續了將近3年時間,於是社會和文壇有了種種猜測,其中有關舒婷創作後勁兒不足的`傳聞最多。這期間,她收到五、六千封讀者來信,這使她不安、感慨。1984年她發表了組詩《你們的名字》,告慰那些關心她的讀者。之後,她雙陸續發表詩作,數量卻不如從前。

1986年她出版了新詩集《會唱歌的鳶尾花》,較前那種美麗憂傷的詩風有了變化。 

在“後崛起派”面前沉着應戰    

 

 

     80年代年輕的“後崛起派”曾發表"別了,舒婷北島"的詩歌宣言,舒婷不願輸於年輕人的挑戰。她説:“對於年輕的挑戰者,我要説,你已經告訴我們,你將要做什麼?那麼,讓我們看看,你做了什麼?因為,對於一個詩人,再沒有比他作品更雄辯的了”。 

1985年以後,舒婷另闢蹊徑,將創作精力轉入到散文領域。她的散文帶着詩的特質與韻味,浪漫感傷、聰穎多思的詩人情懷,在散文寫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1988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煙》,多為憶往之作,顯示了作家散文創作的一種探索走向。 

1985年至1989年,舒婷應邀分赴前西德、法國、美國、意大利、荷蘭、英國和印度等國家參加了 多種詩會和文化活動,並由法國、前西德、前東德出版了3種詩集譯本。她的詩曾被譯成外文的有英、德、法、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瑞典、荷蘭、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印度、朝鮮等10多個國家。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76--1979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作品獎;198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85年、1996年由《拉薩晚報》和《星星》詩刊社分別發起的“全國十名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投票選舉中,舒婷兩次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