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實用範文>論文>

語文活動教學特徵探究論文

論文 閲讀(3.1W)

一、活動教學的淵源和特徵

語文活動教學特徵探究論文

自古以來,我國教育就重視活動。孔子強調“聽言觀行”,荀子認為“行高於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後”。先哲們早就意識到人的知識、思維以及道德、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實踐,即主體自覺參與、全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主體出於某種目的主動地認識和改造客體的社會活動,“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可以這樣説,活動是人得到鍛鍊和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手段。此外,西方心理學家、教育家同樣重視活動教學。皮亞傑認為活動是問題教學契機,布魯納認為活動是發現教學的依託。總之,活動是能力訓練、個性發展的一塊沃土。

然而,並不是任何活動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價值和意義,我們所提倡的活動教學是指能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讓他們在活潑主動和諧中發展個性的活動。因此,活動教學應具有以下特徵:①學生是有意識的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具有強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師的傳聲筒或教師意旨的執行者。②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和探索。③教師在活動教學中是一個平等的指導者的角色。

活動教學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狀態,着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他們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以及豐富知識、健康情感、獨特個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一代新人。

二、語文活動教學的形式和實操步驟

語文教學有着廣闊的天地,不應人為地把它囿於區區的四十分鐘之內。我們在向課堂要效率的同時,也要把眼光投向語文學習的外延。我們應該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廣泛地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活動。

活動教學以人為本,語文活動教學應採取有利於激發學生主體性的豐富形式,如“新教材寫作單元部分安排的即席發言、演講、討論、辯論、採訪及詩歌、小小説的創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視人文教育的要求,可開展朗誦、配音、自讀課實驗教學、創辦班級文學雜誌、影視欣賞、編演課本劇等研究型、體驗型、創造型的活動。

新教材語文課本第四冊全部是文學作品。文學是人學,表現人性、人道、人權、人生,表現人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和情感。文學給中學生展示鑑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創設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藝術環境。因此語文課不能變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為培養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學鑑賞是一個需要融入個人閲歷情感的內化過程,因人而異,千人千面。語文活動教學正是文學鑑賞的有效途徑。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級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例,談談語文活動教學的實操步驟。

激趣

教師介紹前人編演課本劇的成功經驗和收穫的喜悦,讓學生產生過一把癮的.強烈的渴望,為活動的順利開展鋪下思想和情感基礎。

分組

讓學生以自願為原則,給合成若干小組,推舉出負責人,人人動手改編課文。由於是自由組合,大家都不想落後,學習熱情明顯提高。

選擇

選擇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的過程,學生充分討論,積極參與。選擇過程實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必須瞭解戲劇的特質,選擇矛盾衝突激烈、情節性強、人物性格鮮明的課文,而這正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閲讀

我們要求學生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如果課文是劇本,就要有自己創作的成分。要改編、創作課本劇,閲讀時需要具備戲劇常識,如瞭解幕、場、人物説明、舞台説明等,體會“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的特點,理解個性化、動作化的戲劇語言。閲讀的時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內容,理解主題,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編

學生在編寫課本劇時,往往照抄課本里的人物對話,舞台説明也照抄課本里的敍述沿句,宂長luō@①唆。應讓學生明確:改編時可適當增刪。因為演出時間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內,所以枝節應該大刀闊斧地砍掉,保留和創作一些能強化戲劇衝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對話、動作的內容。當然,無論是人物對話、舞台説明還是矛盾衝突的設計,都是為主題服務的。刪簡或增添,既要適合於劇情發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適合舞台演出。

排練

我們在班內眾多改編的劇本中選擇一個最優秀的作為本班的演出劇目,安排三週排練時間。這個過程要求學生儘量正規化,不要成為胡亂湊合的烏合之眾。為了貫徹編劇的改編、創作意圖,編劇順理成章地當上導演、副導演。導演、副導演根據劇情和人物氣質特點在班上選擇合適的演員。為了排練能順利、落實,還安排了:燈光師,負責燈光效果;音響師,負責剪接背景音樂配合劇情;化粧師,負責為演員化粧,使其形似;道具組,負責服裝、佈景、人物道具等的製作或租借;劇務組,負責前前後後打點一切;場記,負責記錄每一次排練及導演對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為的是最後把自己班的心血結晶搬上舞台。

匯演

到了激動人心的一天,經過抽籤決定演出次序後,各班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帶給了觀眾,使匯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評價

應該把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讓其成為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教學實際過程的認識及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對課本劇編演的評價包括三部分:一是評委評價。我們對學生在“劇本改編”“表演語言”“形體動作”“服裝佈景”等方面分別打分,評出一二三等獎和最佳表演獎、最佳舞台效果獎。二是學生評價。在匯演後,組織學生討論,評論編演的水平及得失,重點是指出創新和成功之處,同時提出今後努力的方向。三是學生評課文。編演後學生對原課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層次,此時,可提出幾個高要求的具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將從外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感性經驗轉化為理性思維,實現語文素質水平的新的飛躍。

三、語文活動教學的效果和意義

教師在課本劇的編演過程中,充當的是指導者、參與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促進了教學,鍛鍊了才幹。具體表現在:

促學習熱情。學生由於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和充分的自由,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無不透露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熱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誘”,不需要語重心長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現了“我要學”的積極心態。

促競爭意識。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良性競爭意識。這次編演課本劇,首先是班內各小組最佳劇本改編之爭,隨後就是各班劇目之間的比拼,充分體現了作為學習主人的健康精神。

促戲劇教學。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戲劇教學,取得了單純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巨大成效。在整個編演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習了戲劇常識,理解了戲劇特點,掌握了戲劇規律,在戲劇方面的基礎知識豐富而紮實。

練創造能力。“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閲讀鑑賞是一種創造,改編課本劇是一種創造,表演更是一種創造。如果本劇《大堰河——我的保姆》改編自艾青的同名抒情長詩,把抽象性強、跳躍性大,缺少曲折的情節、缺少激烈的衝突的抒情詩改編為人物形象鮮明、戲劇衝突明顯、通俗曉暢的話劇,需要很強的戲劇意識和創造能力。兩位編劇在深刻理解詩歌主題的基礎上,增加了大堰河和她那愛財嗜賭冷酷無情的丈夫之間的矛盾衝突,增加了“我”與代表自己那地主家庭的管家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戲劇衝突明顯激烈了,大堰河飽受苦難善良慈愛的人物性格突出了,“我”作為背叛地主家庭、同情勞動人民的叛逆者的形象加強了。匯演時,觀看的學生把台上形象與自己創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台上台下,創造成果在會聚、交流、深化。活動教學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培育創造種子的佳壤。

練協作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1世紀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學會合作,與人協作是新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課本劇編演的整個過程是一個互相配合互相協作的過程,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演出都不會成功。

練運籌能力。美國硅谷電腦界稱為“運籌智商”,即LQ(Logistics

Quotient)。如果説IQ和EQ決定能否成功,那麼,LQ決定的是成功的快慢。排練匯演的時間雖然有三週,但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如果不能及時理出個輕重緩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工作效率,要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排出一個精彩成功的課本劇,是非常困難的事。

課本劇的編演對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展和鍛鍊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在活動過程中體驗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