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字數作文>2000字作文>

《圍城》讀後感2000字(通用10篇)

2000字作文 閲讀(8.71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2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圍城》讀後感2000字(通用10篇)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1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的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的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説: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後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這就是我讀《圍城》從中得到的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2

在大談《圍城》這本着作之前,我想先説説錢鍾書這位作家,他的寫作方式奇特,可以説是獨具匠心,自成一派,常用漫畫式的筆法勾勒“眾生”,他以鋒刃的筆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幅神情畢肖的漫畫形象,使人未見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個性及作者的情感態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在《圍城》這部可以説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長篇小説中,他以幽默的筆法諷刺時弊,描摹人物世態,調侃“芸芸眾生”,凡是讀過《圍城》的人,無不被它那妙趣橫生的語言逗得忍俊不禁。用兩個字説,就是“幽默”。錢鍾書猶如一位冷靜超遠的旁觀者,運用各種機智的反語、雙關、諧音、對仗、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聞,紛至沓來,琳琅滿目。常使人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風趣幽默。尤其是那精闢的比喻和藴含深意的象徵暗示。使這本書成為了中國今、當代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

每個作家的人物描寫都很講究,那在圍城中錢鍾書又是怎樣詮釋這一點的呢?

“鬍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鬍子只是一畫……他只想有規模較小的紅夌尖角鬍子,不料沒有槍桿的人,鬍子都生不像樣,又稀又軟,掛在口角兩旁。既不能翹然而起,也不夠飄然而裊。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競賽,彷彿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鬍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按上去,鬍子跟眉毛換了位置,脣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鬍子,所以欣欣向榮。……為了二十五歲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於是剃去兩縷,剩中間一撮,……這也許還是那一縷鬍子的功效,運氣沒壞到底。”

看到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畫,一幅活靈活現的漫畫就形象地浮現在讀者腦中了。作者在描繪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時,對他的歷史、思想、心理也一併作了諷刺,使他一亮相,就給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短短几行字就能讓人對文中的某一個人物描寫透徹,不得不説這是作者高深的寫作水平,而我身在重點高中,在未來的幾年裏也一定要努力學習,力求上進,在語文在門富有文學魅力的學科上猛下工夫。

在《圍城》一書中不僅有鮮明的人物描寫,還有各種調侃與諷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作者在調侃鮑小姐“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白皮鞋裏露出塗紅的指甲”時,説她是“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列陳;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真理”。寫出了鮑小姐的行為放蕩,惹得“那些男學生滿腔邪火,傷害及中國國體”。

諷刺的對象相當廣泛,無所不包,集中、概括、典型的對知識階層進行強烈的諷刺。

另外,作者還善於透視人物言行舉止的心理基礎,挑開蒙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温文爾雅的面紗,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出諷刺對象靈魂的醜陋,戳穿和嘲笑對象在言行舉止上的虛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閭大學就職的路途上所表現出的吝嗇心理就很有諷刺意味。啟程時,他搶着買低等船票,明明是為了自己省錢,卻偏要撒謊騙取別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為捨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藉口用別人的傘,他帶了一木箱藥品,準備在內地的學校賣個好價錢,卻不願意給一些仁丹於身體不適的孫柔嘉服用。因為一包仁丹開封后就賣不到好價錢。但不給藥,又顯得過於小氣。左思右想,忽然靈機一動,記得前些天已打開一瓶魚肝油丸。雖然魚肝油丸比仁丹貴,但已開封的藥“好像嫁過的女人減了市價”。於是拿魚肝油丸,給孫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嘔吐。李梅亭這種吝嗇鬼式的怪誕心理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吝嗇心理活動中暴露出來,給人們以厭惡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層層撕下來。這樣的諷刺,不同於疾言厲色的抨擊,而是通過客觀地揭示真想來達到幽默的效果。可謂於平淡中寓諧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諷刺意味。

在《圍城》中這種精彩而又帶有諷刺意義的片段不勝枚舉,比比皆是,甚至有時看得我會會心一笑,感歎作者用巧妙的筆法刻畫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圍城》是一部讀來回味無窮的書。讀《圍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驚喜,體會到妙趣橫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藴含深意的象徵。它時而讓你笑,時而讓你哭,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才惘然若失的悲劇底藴。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3

讀完《圍城》給人的一種感覺是,整部小説描繪的社會中根本就沒有正派中人,不過短暫出場的唐曉芙除外。其中有慵懶作風、虛浮的留學生們,譁眾取寵的哲學家諸慎明,虛偽下流的李梅亭,善於作態的詩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鴻漸也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知識分子形象。看似繁華卻空虛的大城市,閉塞骯髒的小鄉鎮,腐敗的教育界和混亂的文壇,虛偽的、低賤的、骯髒的、庸俗的、惺惺作態的……各種情景,各色人物,都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浮華的背後總會給我們帶來淡淡的悲哀。很明顯這種社會給人一種混亂和黑暗無法生存下去的感覺。那麼,圍城中的社會與我們所在的社會對比如何呢?繁華的都市總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在我們眼前是這樣,在電視裏也是這樣,毫無差別。這一切給人的感覺是社會很簡單,然而我們只看到了生活表面的假象。

平靜的湖面下總有暗流湧動,真理的發現總需要貼身體會。現在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羣,有幾個你認為是善良且正派的人呢?都市是更繁華了,但是卻依然虛空,官場依然腐敗,潛規則依然盛行,金錢永遠至上……生活中處處充滿着明爭暗鬥。這所有的一切正如一團團的烏雲籠罩着我們的天空……對比的結果是——社會的生活複雜的本質是一樣的。

社會的複雜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平靜的校園裏可能還感覺不到真實而複雜的社會,但生活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我們上這堂課。

然後,《圍城》告訴我們了生活本身是一個悲劇。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的渴望擺脱“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説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的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但有似乎預示着新的悲劇的開始。給讀者的感覺是——小説繼續寫下去,依然是個悲劇。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着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一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那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着鼻子走,永無止境。

我們再回頭看看我們的生活,升學、考試、工作…難道不是一座座圍城嗎?在這些圍城中,我們每個人都努力掙扎着擺脱,好不容易衝出了一個,很快又陷入另一個,好像圍繞着一個固定的程序運行着。我們追求自由,卻發現越來越不自由;我們渴望美好的生活,卻永遠生活的不美好。就像那句話説的:生活是一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

總而言之,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生是一座座圍城,引導着人們不斷追求,不斷落寞,輾轉不定。

最後,《圍城》也告訴我們生存的哲理。

“儘管每個人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而孤獨的人,但個人不是任憑擺佈和無能為力的。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能夠通過行為選擇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未來。”

薩特圍城中讓人覺得懦弱無能的方鴻漸在經歷了一次次選擇後,他不但沒有得到歡樂,反而落入更加痛苦的深淵,這也是他悲劇的所在。但是,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面對曲折的感情生活,他遵從了自己的意志,他在不斷的追求和失敗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他在為了生存而不斷的努力着。

現實生活中,升學壓力、戀愛糾葛、婚姻悲劇、事業低谷…這些煩惱的瑣事都是現實而不可避免的。然而,有多少人帶着“世界荒謬,人生孤單”的思想被生活的失敗所擊垮;有多少人沒有目標的選擇,因此卑微而痛苦的活在黑暗之中;又有多少人逃避殘酷的現實而碌碌無為的過完自己的一生…

楊絳説過:“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想衝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要在在這些實實在在的現實悲劇面前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們就應該退縮嗎?這不正是我們每天努力所要做的的嗎?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意義的所在嗎?

存在主義認為“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某種價值得追求的目的,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脱生活的困境。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願做生活奴隸的不屈服於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他的理想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為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不管結局如何。

這樣看來,《圍城》深刻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實,並描繪了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生活。

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4

第一次讀圍城,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只記得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後來幾年中,時時會想起這“圍城”,它像一首歌,一首壓抑的.歌:《refrain》。

這像是一本要用人生去讀的書。每每將自己代入方鴻漸在愛情中的次次失意與在事業上的種種狼狽,彷彿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抓着倉皇逃竄的自己。

圍城是“困”,人一輩子都陷在圍城中,有時因為愛情,有時又因為事業,或者更多。

無意中看到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詩:“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當成幻光,誰便會沉入無邊的苦海。”

人生永遠追逐着“圍城”內的“幻光”,那些是人們錯認為自己要終身去追求的東西,是人們由於隔着“城牆”而未看清的東西。人們不知疲憊地,麻木地想要實現它。我們的慾望在迷濛不清時告訴我們,追求它能獲得快樂。而當傾盡全力去達到時,當時的慾望似乎卻消失了,原該有的快樂也不近人意地缺席。人就這樣從一座圍城中出來再到另一個圍城中去,往復循環,可笑而又可悲。

而踏入“圍城”中,接近到“幻光”時,有些人的眼睛在接近的過程中就被光芒所傷害,即使少了“圍牆”,他們依舊看不清“光”的樣子。以方鴻漸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家長們,將其“生兒育女結婚生子一代傳一代”的“幻光”當作了他們真正要追求的“光”。老一代人,一輩子也就想生兒育女,為孩子買車買房。當孩子還只是個孩子時,便將一切都準備好。但當問他們:“孩子們有了這些之後呢?”他們常常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相親結婚,生兒育女。緊接着孩子們又成為了“老一代”。

這些看不清,不知“幻光”為“幻光”者,過一生也不會多難過,可看清了這“幻光”的人,例如受到西方哲學的影響方鴻漸、趙辛楣,他們開始脱離這一無知的環境,認識到自己追求的“幻光”,認識到了那是自己永遠無法追逐到的想象中的“幻影”,想要離開這“圍城”時,卻發現四周都是一堵堵無法突破的城牆。當方鴻漸從點金銀行脱離要去三閭大學時,他感覺那“好像個進口,背後藏着深宮大廈,引得人進去了,原來什麼沒有,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去的去處”,這是他第一次隱隱約約看到了“圍城”,瞥清了“幻光”。當趙辛楣喝醉酒説道:“我覺得誰都可憐,汪處厚可憐,我也可憐,孫小姐可憐,你也可憐”時,已經發出了人生“困境”的感慨。苦海無涯,也許這便是人生。

現代人受各種思想的衝擊,開始認識到自身的困境。我同樣感覺“圍城”無處不在地施壓於我,但我卻無法逃離。我曾特別喜歡一個人,年少無知且輕狂的我,用盡氣力去討其喜歡,奪其關注,而自己卻由一杯熱水轉瞬即涼。年少最初的喜歡是美好的,而這樣的喜歡終究無法得到真實的,完美無缺的結果。就像蓮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有些美,也許生來就是讓人去感受,而不是去觸碰,去追求。那也許就是迷惑人的“幻光”。也許現在的我看愛情顯得幼稚,但這幼稚也是一種感情的共性。我會去觸碰那種美,而大部分人也會,可我們錯把那些東西當成自己所應該去追逐的東西,錯把“幻光”當成“光”本身,而當人醒悟時,明白這是幻光時,才知道這是“虛幻”的,從而各自看到了自己的“圍城”。

“婚姻是一座圍城。”方鴻漸在懵懵懂懂的情況下進入與孫嘉柔婚姻的圍城,他們一次次的在城牆上撞擊,卻始終出不來,也似乎不願意出來。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換句話説,人生才是個大的圍城。我們落入這無邊的苦海中,無法自拔,因為深知只要處於人世,過着“人生”,便無法脱離開。

很多人説人生最美好的是過程中的風景。可那隻不過是穿梭於各種圍城內外中,誤認為“城”中之“光”為真實所形成的欣喜感罷了。人已經知道結果不會好,追逐也不過是一種茫然。可人卻仍“永遠追逐幻光”,永遠在圍城內外進進退退。這樣的現實總會使我呆立,我想不出反駁的話,卻也不甘心。

直到遇到了思特里克蘭德,《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他放棄原有人生,拋棄家人朋友,追求着自己的藝術,他追求的過程並不美好,貧窮、疾病不斷纏繞他,但他是特別快樂的,因為他追逐真正的“光”。最終他燒掉了似乎象徵着人生奧祕的臨死前的畫,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光”,獲得了真正的快樂。或許我可以終於可以反駁,有人找到了“光”,要衝出“圍城”了。當我回過頭來想想,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肉體的物質的存在,要實現靈魂上的跨越,彷彿到達了莊子所説的“逍遙”狀態。但,這是人生嗎?若不是,可我明明白白感受到他這個“人”看到並且追到了許多真正的“光”,感受他到即將衝出“圍城”的喜悦。很多人批判説,思特里克蘭德沒有人性,不負責任,而我卻一直羨慕着他對於“光”的遇見與追求。或許他真的擺脱了圍困“人”的圍城,也許他在最後一刻在“圍城”中看到了缺口。

方鴻漸、孫嘉柔以及書中的所有人,誰也沒有走出圍城。書也在諷刺的鐘聲中,結尾。

我也還是那個方鴻漸,但是卻期待成為思特里克蘭德。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5

圍城這一部寫在解放前的著作,寫出了人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的種種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同時也寫出了人們在對待愛情、婚姻、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進進出出、無奈與矛盾。

船甲板上的對話,“那麼,你就是搖籃裏睡着的小寶貝了。瞧,多可愛!”等等表現了即使是知識分子,在人前人後不一的形象,可説是無奈,更可説是對人的不真誠。一段對鮑小姐欲的描寫想來既是對在外留學生不能好好學習知識而吃喝玩樂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現狀的擔憂。

方鴻漸與周家的關係是一個圍城,已經進去了,想出出不來,在這個密封的圍城裏,方鴻漸喘不過氣來,只能壓抑着自己,跟着一羣市儈“談笑風生”。方鴻漸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這個家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方老先生看起來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親形象的,但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的明智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鴻漸“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釘,也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這段真切描寫了當時的中國嚴重存在的“拿來主義”,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國外的東西搬進家門。後面對張先生的描寫更是説明在中國存在很多這樣自以為是,不瞭解事情真是含義情況下誇誇其談,愛眩但又沒有本錢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方鴻漸跟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關係。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喜歡讓所有的男人在她身邊打轉,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她卻安之若素。唐曉芙似乎是圍城中最好的人,因為對方鴻漸來説她是虛無縹緲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個幻象,所以變得純潔而可愛。這篇幅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很是到位,“詩人”曹元朗寫的是不文不類卻自認為很了不起,翹着尾巴卻連狐狸都不能像,可大家仍誇獎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趙辛楣想追求蘇文紈,也付出行動,從這個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相對來説更會生活的人,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背景。這些文人騷客賣弄文學的嘴臉在這個篇幅中被描寫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諷刺意味。

方鴻漸終於還是聽從了趙辛楣的話去三閭大學。沿途上,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後通過關係到達了三閭大學,而關係這個在中國例行了多少年的東西,過去,現在將來都將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勢利眼,看人看外表,看着裝,對有身份的人阿諛奉承而對老百姓則愛理不理。在這段中女主人公孫柔嘉出現了,人如其名般,剛開始孫小姐顯得如此温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氣,自私,像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帶着藥去邊遠地區以十倍的價錢賣,而骨子裏有當時中國人的懦弱,無能。

到了學校後,教授不教授等級的劃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師們對這個等級分法的看法也是那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拿着假貨在社會上招搖,也不顯得丟人現眼,而且還理直氣壯得在那爭着等級的高低。更讓人覺得可惡的是愚鈍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師,還有學生,學生也是一樣的荒唐,看老師的教書的水平不是看實力,而是看文憑,看學位,而且認知能力也那麼差,不能很好認清怎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去欺負老師,沒有了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學術圈,所謂的文人們是如此的虛偽,不真誠。而在這裏,方鴻漸成了那個唯一一個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説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鬆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裏在裏邊如魚得水,他們會捨得走出這個圍城嗎?

再一個是在三閭大學發生的所謂的愛情的糾紛,這場糾紛也顯得如此的可笑。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但他被孫柔嘉看上了,而且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他。對方鴻漸來説這個婚姻是他的圍城,在還沒進去前,他不知所以,就這麼進去了,在進去後,他渾渾噩噩得過日子,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裏明白,不用我説。”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説“本來不是説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他家祖傳的那頂破銅鐘噹噹噹噹噹噹敲了六下,似在嘲笑,對人生的諷刺和嘲笑盡包含在這悵然悠悠的鐘聲裏了。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脱幽默的文筆,述説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6

《圍城》這部小説在高中可以説就早有耳聞,一直很想去拜讀一下,然而由於高中時間的原因,一直沒空去讀,進入大學以後,終於有幸將《圍城》看了一遍,《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

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21世紀裏,生活的圍城依然存在,在這個競爭激烈,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裏,不管是來自學習、工作,還是生活的壓力,都將人們置身在一堵又高又無邊際的圍城裏,對名利的追逐,對金錢的渴望,將人們壓得透不過氣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被為外人羨慕為象牙塔般的生活,可是很多大學生也被關進這座無形的圍城裏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在單純,人際交往變得複雜,學會了鈎心鬥角,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又面臨找工作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大學生就註定要在這座圍城裏出不來呢?我認為此言差矣,困在生活的圍城,大多數是由於自己將心置身在圍城裏面了,所以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就能飛出這座圍城,看到廣闊的天地。

所謂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就是,將心態放好,給心靈減負,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積極向上,而不是抱怨,對於人際交往,我想只有對於別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別人也一定會對你以誠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樂觀向上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

而對於工作,我想畢業既失業是對於那些毫無準備的人説的,因為我堅信機會是有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只要你在大學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相信你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圍城再高,只要我們能給心安上一對翅膀,我們就一定能飛出圍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氣,創造美好人生。將圍城擊化解與無形之中。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7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

前段時間趁着無聊打發時間就把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認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為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這次我感覺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被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後來小説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雖然説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 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着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説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才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説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愛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己想,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身處亂世,心亦不變”。我們現在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裏我們也不能迷失自己,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間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麼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後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個悲劇,起初,我以為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常為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人都不願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氣,一旦在一起,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説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現在80後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願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後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這裏説到感情,畢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發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後。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心情,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後有時間一定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可以給我其他啟發。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説不定可以讓正困於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8

閒暇的日子本就易人深思,就像靜夜的蟬鳴,半夜的雨聲,總擾人清夢。倘若又在合適的情景讀上這樣一本富有深意的書,那愁緒便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總是重複着先人的經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發着先人早已發過的牢騷。你看那李杜詩篇,無不是在訴説仕途不順,懷才不遇的牢騷,我把此篇牢騷發得文藝些那就是又一遍佳作。且此時若將我整個人倒過來,以身為筆,頭為筆尖,思緒為墨,定能寫上厚厚一疊。

正如序言錢鍾書,文末附錄前老夫人楊絳《記錢鍾書圍城》中所言“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是有考屁的人也當然不會錯過索隱的機會。放棄附會的權利的。”“看小説,何須註釋呢。可是很多讀者美隊一本小説發生興趣。就對作者也發生興趣。這是庸俗之見。並把小説裏的人物和情節當作真人真事。有的乾脆把小説的主角是為作者本人。非要看下蛋的雞才行。”這一特點亦如得了接觸性枯草熱的人,閒着無事去大英博物館查閲因素。結果落了重症病人的下場。(參見凱傑羅姆意識流短篇小説《想象》)。一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與讀者有共鳴,結合自身的經歷有所感悟,又有了不同於作者的見解,以至於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點中外的讀者意外地保持一致,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讀者亦紛紛寫信給作者,表示書中的布恩迪亞譜系一家子及其家人驚人的相似。尤其在對老一輩的描述更為相像。在某些精神特質方面。

讀書時分,正值我人生失意之時,拜讀此書令我感悟良多。全文脈絡大體分為五個部分:

一、船甲上,方鴻漸生活懶散,留學四年帶着假博士文憑歸來。蘇文紈大小姐有意勾搭方鴻漸。方鴻漸沉迷於鮑小姐的誘惑之中。引楊絳之言即“欲償鮑魚之私”。

二、方鴻漸婉拒蘇文紈,傾心唐曉芙。二者互生情愫。深厚的感情終於不大不小的誤會。哪怕誰先一步擺明問題也不會如此。楊絳言“唐曉芙是完美的,錢鍾書不想其方鴻漸糟蹋。”。

三、方鴻漸與昔日情敵趙辛楣成為兄弟,共赴三閭大學受聘。同行有孫柔嘉,李梅亭,顧得謙,行程間無不有諸多趣事,當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標一同前進時,那段時間發生的事總是難忘的。

四、到達大學。即使大學,也免不了有權術鬥爭。是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方鴻漸,趙辛楣,孫柔嘉三人作為知識分子,有着文人固有的傲氣,不屑於此。自然敗下陣來,落了他人口舌。以趙辛楣逃離,方鴻漸被辭退,孫柔嘉跟隨離去結束。

五、方鴻漸一步步落入孫柔嘉為其織好的情網中,二人潦草結婚。期間,二人矛盾不斷,區別於小事觀點,分歧於趙辛楣之上。兩人矛盾在雙方父母接觸後進一步被激化,上升為兩個家庭間矛盾,終在一日爆發。孫柔嘉離家出走,獨自一人的方鴻漸突然想起遠方趙辛楣發來的電報,心中又升起了新的希望。作者就此落筆。殊不知,等待他的只是另一座圍城罷了。

圍城二字起地極賦深意,“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於我而言,考公亦是圍城,認為其是自己的理想聖所,實則也是另一座圍城罷了。就如同方鴻漸一般,舊圍城的崩潰是,彷彿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若不清楚自己真心所要,其的一生也只是不斷地在圍城間跳來跳去。靜下心來,多問問自己,嘗試着去解答人生的意義,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哲學。

方鴻漸為人聰穎,能言善辯,有着讀書人該有的樣子,卻本性懶散,荒廢了學業。懷有志向,卻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想得人尊敬卻不屑於權術鬥爭,落了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下場,落入孫柔嘉的婚姻陷阱後,更是被束縛得死死的,以及斷了與唯一好友趙辛楣的聯繫。夾在兩個家庭之間受氣,被批:“就權當是為了這個家,拜託,你乾點什麼正事吧。”。我與主人公有諸多相似之處,遇事優柔寡斷,同樣躊躇不前,事業與感情盡皆不順。每當我看着窗外思索着什麼的時候,耳邊總會有聲音在説:“你整天板着臉杵在那兒,想啥呢?你倒是想出點什麼沒。”。我若心情尚佳,便辯駁幾句;若心生煩躁,便不予理會,正如同方鴻漸的翻版。不知錢老寫出此來,是否也經歷過:過早揹負了太大的責任,而被束縛了自由。

理論如辭典般厚實,實踐如薄紙般乾癟。感悟再多,若真要實踐起來,還是要掉進坑裏去的。只有親身經歷,長期深思過,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才不會在圍城中迷失自我,黯然神傷。人生在世,不求自己的決定多麼明智,但願對自己所作的每一個決定都不後悔。到時回過頭來也能想起,當日在玩《英雄聯盟》pick寶石騎士時的獨白“我曾踏足山巔,亦曾跌落低谷,二者,都使我受益良多。”。

再次提點自己,考公亦是圍城,切不可將其當作自己的理想去處。明白自己所想,然後一切才會有意義。手持阿拉岡之劍,朝心之所向,一往而前,就看看這風能吹到哪兒。

希望這疫情早日散去。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9

我年輕時曾與我們州最漂亮的女孩約會,但最後沒有成功。我聽説她後來離過三次婚。如果我們當時真在一起,我都無法想象未來會怎樣。所以,其實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在選擇伴侶上,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大。而且,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

——巴菲特《結婚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資》

《圍城》中最著名的一段話或許是: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正好,今天我就把我對於婚姻的看法寫出來。

一、愛情是結婚的必要條件嗎?

錢鍾書先生在文中給出了很清晰的答案:

1.許多人談婚姻,語氣彷彿是同性戀愛,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羨慕她的老子或者她的哥哥。

2.現在想想結婚以前把戀愛看的那樣重,真是幼稚。老實説,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髮現你娶得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

3.我覺得不必讓戀愛在人生裏佔據那麼重要的地位,許多人沒有戀愛,也一樣生活。

以上三句話換一個更為清晰的表達就是:

1.結婚並不是全因為愛情。

2.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並沒有那麼重要。

3.沒有愛情也可以生活。

總結成一句話:愛情,並不是結婚的必要條件。這句話是多麼的正確,又是多麼的刺耳。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第一種原因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結婚。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昭君出塞,結婚的目的很簡單:用一個女人的幸福換取和平。還記得《尋秦記》中找過公主的心願:來生不要生在帝王家,做一個平凡的女子,追尋自己的愛情。女人的愛情、生命,在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只不過是任人擺佈的棋子。

第二種原因是找不到愛情,就找個人結婚。在我身邊,這樣的事經常聽説,誰和誰閃婚。因為愛情是如此難以尋覓,那就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吧!這或許就是《非誠勿擾》那麼紅的原因吧!那晚,同學發來短信説:朱旋終於等到了自己的幸福。當時,我就想,只是牽手成功,果真就能一生幸福嗎?

第三種原因是因為愛情而結婚。有愛情的婚姻生活很美好,但並不是所有的有情人在婚後都能像童話故事的結尾寫的那樣: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陸游和唐婉,東坡與王弗。

我覺得還是為了愛情而結婚,才是一件幸福的事。那麼什麼事愛情呢?我説不清楚,恐怕誰都説不清楚。

二、關於愛情的感受

愛情從來就不是天道酬勤,愛情需要感覺。許多人都認為愛情像種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為自己的辛勤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認為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針;認為自己是一團火,能把冷若冰山的她融化。可是又有多少人獲得這種變質的愛情,她對於你的,只是一種混雜感激,感動,內疚,不想傷害你,喜歡,你人還不錯等等複雜的情,這種情沒有愛。

我所想象的愛情應該是不經意相遇時的怦然心動,就想徐志摩的那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就像寶黛初見時,寶玉的一聲:咦,這個妹妹好像哪裏見過。這完全是一種前世今生的宿命:前世糾纏不清,今生擺脱不掉。而這種一件鐘情,我們這些人中又有誰能遇到?

還是那次看《非誠勿擾》,同學説:朱旋終於等到了自己的幸福。

我説:愛情原來要靠等?

同學又説:冰心問鐵凝有男朋友沒,她回答説還沒有找。冰心説不是找,而是等。我想,冰心老人的意思是等待緣分。因為缺少,所以尋找;因為相信,所以等待。

突然間心裏就莫名感動了,多麼好的話:因為缺少,所以尋找;因為相信,所以等待。茫茫人海中,是為你、我而生。我們所要做的只是不着急,慢慢地,靜靜地去等待。總會有那麼一天,讓我們在不經意的時刻遇見我們為之苦苦等待的人。

三、我對於愛情的所有想象

我對於愛情最温柔的想象只是上下樓梯時的驚鴻一瞥。

我對於愛情最真摯的想象只是同撐一把傘,共度風雨。

我對於愛情最奢侈的想象只是和你一起去天堂。

我對於愛情最心動的想象只是初次相見,緣定今生。

我對於愛情最真實的想象只是兩個人一起圍着灶台轉。我對於愛情最浪漫的想象只是同走一條鋪滿鮮花,灑滿陽光的林間小路。

我對於愛情最痛苦的想象只是離別的月台,我送你去遠方。

我對於愛情最甜蜜的想象只是我的微笑對你來説像冬日的陽光。

我對於愛情的所有想象只是在慢慢時光中,不早不晚;在茫茫人海中,不偏不倚遇見你,因為正是你,實現了我對於愛情的所有想象。那時,我會對你説:人生這條路,我們一起走吧!

《圍城》讀後感2000字 篇10

柯靈曾讚譽《圍城》為“一棵人生道旁歷經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鍾靈毓秀,滿樹的幻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喜觀賞,止息乘蔭”。如他所説的那般,閲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猶如閲讀人生百態,每讀一次便有一次新的體會和感悟。

《圍城》裏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於錢鍾書先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過寥寥幾筆對人物外表的刻畫,還有幾句語言的表達,人物的具體形象便能躍於紙上。又由於其詼諧的語言,即使是描寫可憎可惡的人物,也能讓人忍不住發笑,而在笑的背後又讓我們產生更深入的思考。以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張先生一家為例,張先生是方鴻漸掛名岳父周先生的朋友,在美國人洋會裏做買辦,因為怕自己嬌生慣養的女兒去到別人家受苦,於是打算尋一位入贅女婿。方鴻漸首次去到張家時,張先生非常熱情地對方鴻漸打招呼:“hello!doctor方,好久不見!”這位張先生跟外國人往來慣了,説話時總摻雜些英文,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用英文來講,所以書中是這樣形容的:

他説話裏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裏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粧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裏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通過幾句對話便把張先生崇洋媚外的小丑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緊接着是張太太和他們女兒的出場:張太太是位四十多歲的胖女人,外國名字是小巧玲瓏的tessie,張小姐是十八歲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鮮明,穿衣緊俏,身材將來準會跟她老太爺那洋行的資本一樣雄厚。後面還介紹到,張太太非常信佛,自説每天都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求菩薩保佑等等,他們一家住在西式設備的房子裏,坐在熱水管烘暖的課堂裏唸佛,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既盲目崇拜外國的東西,但封建的思想又根深蒂固,一股酸腐,愚昧的氣息頓時撲面而來。

對於“圍城”的理解,想必大家都熟悉書上法國人所説的“結婚猶如‘困住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而在錢鍾書的筆下,“圍城”有着更深一層的涵義。我從中領悟到了關於學業、愛情、事業的“圍城”。

關於學業的“圍城”,從小説中我們可以看到,個時代的人對西洋文化是一種如何盲目的崇拜,就是有參加科舉,光宗耀祖的説法,而那個時候,清朝覆滅,出國留學反成了代替的出路,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看到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人們只是盲目地覺得凡是外來的東西便都是好的。人們的無知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落後和腐朽,可以想象得到,方鴻漸不過是那所有被西洋文化吸引而誘惑出國,實則盲目無知,失去方向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個。

關於愛情的“圍城”,從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的愛情糾葛來看,我看到了不同的愛情觀念,也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愛情往往是錯位的,我們所希望的那個人或許並不是最終相伴到老的那個人。在愛情上,尤其是在那個年代,甚至到如今,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事,往往有些愛情是身不由己的,就像小説中説到的,“結婚就如困住的城堡,有的人想逃,有的人想進”,不是有句俗話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圍城”效應吧。當然了,現在的愛情雖然也存有這種“圍城”的成分,但更大部分來説,比以前年代的思想更加開放,也算不得上是兩人婚姻中的主要妨礙因素了。

關於事業的“圍城”。從小説中不難看出,沒有什麼真材實料的方鴻漸在事業上註定成為一名失敗者,因為他一直在尋求安穩,尋找依靠,但對生活充滿迷茫,他自命不凡,以為未來會如他幻想中那般順利,卻不想即使是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亦是有其不堪的一面,無法接受挑戰之人,最終亦只是為自己徒增一段困惑的人生,也就是走也走不出自己所設置的“圍城”。

學業、愛情、事業是我們人生組成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其實,在人生長河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建了一層又一層的圍牆,將自己圍困在裏面,有時看着城外的天空會禁不住誘惑,想要到城外去看看,殊不知,生活其實就是一座大圍城,你走出一個“圍城”,就會進入另一個“圍城”。我想,或許只有看透規律,努力幸運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圍城”中活得精彩。

人就像一個艱辛勞動的蠶,愈是辛勞,愈是為自己建造一個牢籠,愈是用力,命運的繩索勒得愈緊。在生命的輪迴中,每個人都追求着清醒,而清醒的結果卻讓人陷入了新的更深刻的迷茫。通過《圍城》,我看清了現實,但生活還是得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