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範文2000字

讀後感 閲讀(7.34K)

對於《鄉土中國》這本書,我在研一上半年的時候就聽我的同學提起過,同時我也在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能深刻的去讀這本書。本次由於學業的需要我又來從新的翻看的到了新的感覺,這可能就是經典著作的功效。這裏非常的感謝田田老師上課的耐心講解使我對於本書的理解能更深的認識。對於大家小書這類書籍我非常的喜歡,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知識,這可能就是這類的優勢所在吧。下面就是我對部分章節的讀後感,如有不對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正。

鄉土中國讀後感範文2000字

一、分篇介紹

1.1文字下鄉

在本次的作業中,已經有同學寫文字下鄉這一篇的讀後感了,但是有一句話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下鄉這一篇在本叔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費老先生説他不反對文字下鄉,但是他同時強調文字下鄉並不是代表鄉下人愚鈍,不是學會了文字就變得多麼的聰明。鄉下人有鄉下人的好處,城裏人有城裏人的優點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因為都是一樣的人,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只不過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所導致的。這一點非常的適用現在社會中的一些人對於鄉下人的歧視。記得有一個相聲名人説過,往祖上追大家都是農民。其實農民只不過是沒有機會來接觸文字,對於文字的不理解和在鄉土社會中起不到多大作用而導致的。所以文字下鄉只不過是讓人學會用一種工具而已,文字的交流語言的形成只不過是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生活。對於人們適用工具沒什麼誰比誰更高級,只不過誰不誰知道的早晚而已。

1.2名實的分離

在名與實的這篇中,費老先生深刻的分析了名與實分離的實質。説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政權和不同的社會氛圍下,名與實存在這不同的分離標準。例如費老先生説的名與實存在如果完全相統一的狀態下社會是相同的。然而這種社會幾乎是不存在的,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形勢下,由於是地緣社會的影響。社會的變遷中國相對於西方國家變化還是較慢的。但是就是在這種社會中名與實也存在分離的現象。長老權力的分解,現實與理論的分離都是名與實的具體的體現。這就讓我想到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實。從小長輩就教育我們要聽從長輩的話,有一句話我相信和多人都聽過就是長輩走的路比我們走的橋都多。這句話是用之中誇張的手法,但是也有其道理所存在。然而在現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科技的`高速發展,尤其現在的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達,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多元化。在傳統的地緣社會中的那種聽從長輩的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有很多的新的問題有了更專業和更加方便的解決方式。而相對來説長輩的那種解決問題的模式已經不是最優的選擇。那麼就會產生了費老先生所説的名與實的分離。因為我們在表面來説會遵守傳統的規則,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內心早已經發生了變化。

1.3從慾望到需要

慾望--緊張--動作--愉快。這個類似於法則樣式的公式就是費老先生總結出來的從慾望到需要的核心。慾望是人類社會中做一件事情的開始,社會中的人做一件事情都需要慾望來支撐。大家肯定都聽説“你做過做一件事情為了什麼?為生麼要去做”現在大家都很講求效率也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然而在這種“為什麼”中就是慾望而要達到的目的中的初始動機。這種動機我們可以理解,費老先生在本篇中的慾望。在鄉土的社會中人們也是在慾望中生存。比如説你可以文一個人為什麼去吃飯,他的回答肯定是為了不餓,為了美味等等....但是他們不一定都能知道吃飯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補充營養為了生命的延續。

1.4序言和後記

本書的序言和後記的部分乃是本書的精髓所在。尤其是本書的序言部分非常能幫助讀者理解本書出版的目的以及本書的核心內涵。

序言和後記部分的讀後感同時也是令我發難的,目前還無法寫好本書的序言和後記的感悟。下面我就按照我自己的見解來説明一下我自己的感悟。費老先生是一個令我崇拜和尊敬的老者,在做學問方面有自己的獨特的深刻的見解。同時這位老者在後記中説道在年輕的時候追求學問孜孜不倦和那股子的闖勁兒仍然值得現在的我們來學習。熱愛知識,追求真理這個是應該是每個學生進步的基本。

再看費老先生的經歷,那時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能不忘初心的繼續追求學術,這種精神真的是令人佩服。

在最後的後記中費老先生用很大的一部分篇幅來敍述社會學究竟是一個什麼學科,從他的筆下社會學大似像是哲學那樣包含着很多的學科分支的科學。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絲絲的不滿,是有些人對於社會學的看法認為是“剩餘的社會科學”。

二.感悟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是一本著名的學術著作。這本書不僅僅有很強的學術內涵同時也非常“接地氣”,能讓每一個讀者能夠讀懂。不僅僅社會學的專業的人去讀的書,同時大眾也適合讀一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現在的社會發展和傳統的社會中的不同。同時也能讓我們明白現在的社會。這些差異在費老先生的書中有深刻的講解。在接受很多年的西方教育我們有可能忘記了四書五經,有可能不知道《論語》等很多的傳統書籍。但是從讀完本書後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祕。

對於本書,我的看法尚淺薄,有很多的地方讀不明白。請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