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 閲讀(1.47W)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脩行課》是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説為體裁,以心靈脩行為主題的書籍。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老人的對話,藉此來表達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1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15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直認為讀該類書便是需要人生指導的人。終究,事實並非如此,生活在喧囂匆忙世界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股使心靈歸於靜謐的清流。總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機會遇見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紗,遇見全新的自己……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為什麼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論擁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託?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我們永遠都難以知道自己真正該怎麼活、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於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總在嘗試着改變些什麼,可是生活會毫不保留地告誡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就唯有適應。

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於“真我、喜悦、和平”罷了……最欣賞本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透射出來的結果。

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平靜,是我讀這本書時一直保持的心情。這本書教會我學習內在思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被很多東西所影響,從而心情或好或壞。雖説情緒的轉變是我們內在真實的心情寫照,但是細想下,心情的好和壞都是表示我們對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們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僅僅看到了成與否這兩個簡單的結果。殊不知,我們已經忽略了這件他們的本質,那些我們忽略的才是真實的體現。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先沉下心來,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情,然後才決定要以何種態度來對待這件事情。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祕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最佳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

我們有着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實現,但是卻太多、太雜,不經意間,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經歷過,我迷失過,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的時候。或者説,我都想要,都想做,結果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漸漸地我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做什麼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長。現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後再將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這或許就是一種提升。

一本好書,需要反覆品讀。她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感激這本書,也感謝公司在生日之時將她贈與了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裏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着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裏,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裏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裏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裏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説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

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並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很感動,這本書使用小説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生命成長的藍圖,很棒,給讀者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可以縮短茫茫摸索的階段。

這本書主要介紹女主角生活上的起伏和衝擊,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也隨之展開。女主角最後能夠在智者的指點之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我看完這書,給我深刻印象的一點是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也要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甘心情願地學習“臣服”的功課。

如何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我就有非常多的感悟。我覺得要真正做起來都很難的。因為人的一生,遇到的不快樂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在學習上,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有很多很多的煩心事,累得自己夠嗆的。那樣難道我們就要活在不快樂之中嗎?我以前都常常活得不開心,我討厭自己為什麼要長大,自己的身份越來越複雜,是老師,是媽媽,是別人的女兒,是別人的媳婦,是別人的……,很多角色,很多責任,壓得自己很累,很不開心,我覺得有時真的很想回到兒時,那就好了,可是隨着年年的過去,自己的思想漫漫成熟起來,我對自己説,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不要難為自己,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要讓自己快樂起來,我終於基本能做到了。

無論發生什麼事,要學會去接受,這一點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啟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説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説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説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裏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願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願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説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着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説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遇見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讀幾次的好書啊,作者沒有乾巴巴的講大道理,灌雞湯,而是以女主一連串的不幸遭遇為背景,展開女主與老人的對話,讓人禁不住繼續讀下去。我讀完真的收穫蠻多。

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嬰兒在媽媽肚子裏那個地方的描寫。從每個人的生命源頭出發,找到讓我們的人生如此煩惱的原因。試想從一個温暖舒適無憂無慮的環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這個世界,很自然就會感覺到害怕,驚慌,由此“各種我”開始登場,豎起一層層盔甲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是脆弱的,也沒有誰是完美的,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層一層剖開被各種模式包裹的外殼,慢慢縮小與“真我”的距離。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內心的觀念變了,相應對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會發生變化。這時候突然就想起王陽明的“心學”,以前高中的時候,還覺得這個老頭淨會整幺蛾子,故弄玄虛,現在覺得王陽明的理論很對啊。

就眼前,我覺得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法律是不是還要繼續用下去,問問自己的內心,具體描述一下自己的願望,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我已經在前年五六月份的時候看過這本書了,我覺得特別適合那些都市人羣拜讀, 這本是我為數不多完整看完的書。

當然,這是一篇我早就寫好的讀後感了,現在我再繼續把她與大家一起分享。作者寫作的目的是把它作為一本靈脩指南,對於陷入情緒和習性反應的人來説,能讀完這本書,會得到很好的提醒,轉念的機會.當我讀這本書時剛開始並沒有看介紹,所以總覺得裏面寫的為什麼就像是瑜伽,後來書中才一度提到瑜伽精神的靈脩.直到最後才看簡介瑜伽其實也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場景一:某天早晨,一位快遞人員打來電話,向我問地址,我説既然是快遞,怎麼上面沒有寫詳細的地址嗎?那人氣沖沖説“你説不説呢,你到底説不説呢?”一大清早的,我還睡醒惺忪,莫名其妙的。

我在想,那個人真的好可憐,一大清早的對待一個沒有任何衝突無緣由的人氣勢沖沖,可以想象,他的生活有多麼的不快樂,心裏有多麼的不快樂他真的很可憐!感想:所以,當某些人在向別人做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並不是他真的有那個立場和權力,他經常和別人鬧不合,爭吵,一副勢不可擋的樣子,他的生活和內心一定不愉快,身邊的人都不喜歡他,難道他不知道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通俗點講,那就是你對別人造成的反應和感覺,你的內心喜悦,快樂,平和的能量磁場別人是能感受到同時帶給別人積極的。反之,不悦只會讓別人遠離,一切變得消極和僵硬。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9

五月的南昌,天氣稍顯悶熱,而自己也是抑鬱了半個月,每天地準備考研學習,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上心靈的躁動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飯期間偶然翻開自己的空間記憶,發現都是陽光正能量的展現,而現在的自己剛好是自己當初不屑的那個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沒讓自己靜心潛修下來,不自覺剛好看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發現過去的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表象,現在的自己卻表現地更加淋漓徹骨,只是負能量場已被佔領了主要地位,內肽神經大概快要織成一張網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無助的時候遇見了這遇見未知的自己。並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環境能直接敏鋭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還帶有了各種有色眼鏡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現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種急匆匆地來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獲得更多,卻真的忘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些許的休閒散步,留給自己的卻是內疚和自責,然後又加速地往前跑,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跑。

讀完這本書,雖然我也還是沒有知道自己躁動的源頭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從此刻開始,慢慢地給一個精心思考的習慣吧,感悟自己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剋制住自己的情緒,從內心深處對待生活中原本就屬於中性的環境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0

週末看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淺顯易懂的書,並且很實用,這書拿在手裏一口氣看完,凌晨才睡去,今天的臉色居然還是那樣的温順,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面臨情緒的困擾,這本書裏告訴了我們通向喜悦的途徑,是喜悦不是簡單的快樂,快樂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託的,必須有外在的存在引起內心快樂,喜悦是真正內心能量的實現。通過心靈的修正,獲得平和。

我們的內心與外界被許多許多的不應該包裹着,習慣,角色扮演,自我保護,旁人的眼光,逃避,欺騙,其實這一切都是內心的映射,都是大腦給我們的信息,大腦篩選的信息有多半以上是受潛意識影響的,支配行為的很多指令未必就是正確的,而我們都享受在這些指令下,隨從這些指令。事實最大,所以要面對一切,接收一切發生的,每件你遇到的事情都是你必修的功課,磨練你,不要去壓抑,要學會能量的轉換,因為情緒會來,也會走,我體會了很多自己內心的磨練。都沒有順應。

一直以來對很多事情,如果認為是不對的,就去排斥,不能接收別人的錯誤,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讓自己內心有格局,從來都不是個温婉的人。曾經有段時間,自己無法接受現實,無法放棄現實,前進不得,後退不了,只有在事件中挨着,不接受發生的一切,一門心思的,追求自己內心的答案,其實那沒有答案,像是面前有堵牆,非要穿越,後來無奈了,因為事件帶來的困擾,讓我無法再撐下去了,被周遭包圍了,你無處可逃了,無奈心一橫,就那樣吧,放棄了所有外在眼光的標準,認為那都不重要,反而有解脱之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1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張德芬,作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過她的作品。所謂“身心靈”,我的理解是對身體、心理和靈魂的關注,所以這是一本向內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書。

對於喜歡與自己對話的我來説,讀這本書的感覺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師,我認認真真讀了兩遍。這本書初看像小説,圍繞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來展開,有一個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導她、安慰她,最終幫她衝破了內心的障礙,展翅高飛。整個故事有起有伏、有淚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説,如果你只是把它當成一般小説來看,那可能會錯失一些可以幫助你改變人生的機會。

它真的不是小説,它只是藉由小説的外衣深入淺出地教給你瞭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來那些晦澀難懂的純理論就不會讀得太艱難。第一遍讀完,我對書中的理論有了大概的概念,卻不甚明瞭,所以更認真地讀了第二遍,竟然發現有些地方沒有絲毫印象,才知道複習反芻的必要。第二遍讀完後對整本書的脈絡結構和箇中深意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所以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是非常有道理的。連嶽曾説他有一本書放在牀頭,每次想起翻幾頁,每次都有收穫。這本書也是,就放在我的牀頭櫃上,睡前隨便翻幾頁,亂糟糟的心都會安靜下來。

老人每次和若菱見面時會討論一個問題,得出結論後會給她佈置下一個問題的作業讓她思考,下一次見面時再結合她的思考結果和生活經歷進行討論。如此層層推進,抽絲剝繭般一層一層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助她分析、瞭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變和昇華。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見面時老人提出的問題是“我是誰?”,若菱試着回答,老人不斷否定:我們不是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緒,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為這一切都是會改變的。“我”到底是什麼?你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慢慢參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見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靈魂深處的交談和啟發,他們討論了“我們追求的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東西阻礙了我們看見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潛意識等話題。還通過觀察別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體驗總結出瞭如何破解身體、情緒、思想障礙的方法。

若菱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她走上了正確的自我救贖之路,雖曾痛徹心扉,幾欲心靈決堤,但最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讀完這本書,我學到最多也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一些不如心願的事情,以前的我會不甘心、不服氣,心裏想的都是“怎麼能這樣?”、“如果我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在這種情緒下,內心更多的是憤怒、是遺憾、是失落,卻不能真正地改變什麼。而現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經這樣了,就這樣吧,我看看怎樣能把後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個錯誤”。這個世界上,事實最大,所以明智的選擇是:臣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當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後悔、自責、抗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因為“凡是抗拒的,都會持續”。抗拒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讓人長久處在負面的情緒中。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讓它自然地來、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檢視思想”。本性來看,我們總是愛從自我的感受出發,因此對一些事情會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這時我們能多問自己一句:這個事情真是這樣嗎?對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樣嗎?也許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心中那些憤憤不平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衚衕裏走不出來。當你放過別人的同時你也就放過了自己。舉個親子相處中的例子: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時,有的老師會拖堂,把20分鐘的課間休息佔用到只剩5分鐘。在這被佔用的15分鐘裏,孩子根本無法做到好好聽課,一邊在凳子上如坐鍼氈扭來扭去,一邊嘴裏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師怎麼還講啊,都沒休息的時間了……”看他這樣表現,我的第一反應是氣憤和憂慮: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愛學習啊,怎麼那麼貪玩呢,這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嗎?將來能考上好學校嗎?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和眼中流露的對“下課休息”的嚮往之情,我突然意識到,他才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他還不懂學習的意義,還不懂競爭的殘酷,他是那麼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應多麼正常啊,我有什麼可生氣和擔心的呢!想到這兒,內心的無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張充滿無奈和抱怨的苦臉,都忍不住覺得可愛又同情了。

書中精彩的方法指導還有很多,相信每個人讀完都會發現讓自己醍醐灌頂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説,只是瞭解理論還不夠,你需要在生活中來實踐這些理論,否則,生活總會安排種種煩心瑣事來不斷地磨礪你,直到你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自如應用書中的理論和方法。

我們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件件禮物,有些禮物的包裝本就精美,而有些禮物的包裝外表醜陋,打開的過程也充滿血淚,但請你相信,它的核心會是一朵美麗的花,足以燦爛你後面所有的人生。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你瞭解自己嗎?你渴望遇見未知的自己嗎?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2

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拿到這本書還未開始讀,從封面及作者寄語就明白了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這是一本從身,心,靈的層面給我們讀者很多具體可行建議的書。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逐漸迷失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能我們只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捆綁者,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明白了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從下手,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例如去努力學習,考一個資格證,或者考一個比現在高的學歷,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內涵,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或者去放空自己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去思考一下旅行的意義,明確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做一個充實的自己。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去做一個不一樣的人,潛移默化的去感染我們身邊人,改掉惰性,珍惜時間和我們最初的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做到自律,學着做自我的引路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3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我非常喜愛的書籍,閲讀了這本書,就會開啟都市身心靈脩行課,讓自己學會修行,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強大和堅韌,也讓自己能能輕鬆的掌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按照小説的觀點,我們身邊的巨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的主人,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身體所桎梏,難以擺脱這個枷鎖。要想人生變得更加完美,就必須學會掌控自己。

作者寫道“別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對我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啟發,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往往被被人的觀點和意見所左右,而這些人常常也不是我們真正的觀眾,只不過是熟悉的陌路人罷了,我們無需在意這些,要有自己的主見,演繹屬於自己的人生。

做自己的主人,控制好自己,這就是我從書中獲得的啟發!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4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接觸的靈脩的書籍的第二本,哈哈哈,第一本是《斷舍離》

這本書給我一個最大的感觸是直視自己的陰暗面吧,接受臣服於那些已然發生的是事實。

其中最喜歡的一句是,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脱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回憶起過往自己的一些經歷經過,會發現我也有老人説的,胜肽,我執意尋找,所以能量場吸引來的,自然而然就是我想要把自己營造成受害者的樣子,其實人這一生,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內在的一個投射。

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我們產生胜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學會敢於直面,學會讓情緒的能量場來去自如。這樣活的才自在。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所以要自信的經常暗示自己,才能更好的得到自己想要的。

不要讓自己的思想停留過去和未來,而是要關注當下。杜絕胡思亂想的一個好的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的呼吸,學會冥想,再遇到已然發生的事情,不要被情緒帶着走,先去接受。

我們一生會有很多身份,很多途徑去尋找認同感。但是那些都不是真我,事物其實都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認知也是。所以先學會認可自己,才能一步步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

買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不是偶然,而是我故意去圖書館買的,為什麼會説是故意,是因為當時我困在了一個籠子裏,出不來,所有思想都往負面的方向想,自己沒有一點點的正能量,忘記誰説過,如果覺得找不到自我了,那就多看看書吧,也許在書中可以找到答案,我決定試一試,於是經朋友的推薦買了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

我很難想象書可以給我力量,但是我起碼知道,任何事情也許自己應該嘗試着試一試,給自己一點機會,給自己一點希望,能夠從中得到好的東西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沒有得到也不要氣餒,一切都會在適當的時機好起來,活着,很多時候要輕鬆點,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細細的拜讀了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説實話,也許是我太想從中得到東西了,反而會覺得收穫平平,但是起碼在書中我知道了換個角度看問題,一切都會不一樣,我們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問題,也許就會海闊天空。

書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比如婆媳關係、夫妻關係,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比如升職機會、同事關係、競爭關係,只要覺得自己不解,都會去“老人“談談心,吐吐苦水,訴説自己所遭遇的事情, 每次她都會從“老人”那裏得到一個答案,然後自己回去想,琢磨老人説的話,每次她都能夠豁然開朗。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解讀有誤,我在書中也看出了這層意思: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自我束縛,自我想象,不願放開自己,所以才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我們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壞情緒,不然生活真的會很壓抑,學會疼愛自己,學會為周圍的別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