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讀後感 閲讀(1.4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

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兩三個小時,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了。當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閲讀了一番,很多內容還有待空閒時細細理解,深入領會。本書不似其他艱澀難懂,但是要完全理解並執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靈脩行書,一個都市白領的故事穿起了一個個我們未曾覺察的真相。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麼?我們要如何面對或者得到?每個人都在追去快樂,但是快樂的人那麼少,我們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檢閲自己的內心、思想。從而阻礙了我們的心靈成長,心智成熟。

看完此書,有幾點觀點讓我特別產生共鳴。

----"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書中把人生所追求的東西歸為:愛、喜悦、平和。而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以我自己淺顯的理解來説,就是:"自己能製造跟別人給"這個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樂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別人身上,那麼這種快樂是不穩定及不確定的,但我能夠自己讓自己快樂,這種快樂會來得持久且穩定,人終究還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就像有時候,有些人一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各種無聊,四處約人外出熱鬧;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都放在某個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對我笑一下,一天都陽光燦爛,如果他不理不睬,那麼我一天都是烏雲密佈。這種由外而內引起情緒上波動的人,通常過得很辛苦,基本也沒什麼快樂可言。

而自己對自己情緒負責的人,任何時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豐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擾。我的好朋友嘉曾對我説過:一個人能把自己過得不無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種。這句説對我影響很深,每當我獨處無聊的時候我就會想:我能做點什麼改變一下這種狀態?讓自己此刻開心點?當漸漸擺脱"由外向內"時,我有機會審視自己,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以期獲得"由內向外"的力量。

----我們因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沒有聯結,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們的同胞---其他的人,爭奪能量。

而能量爭奪,書中的解釋是:控制他人,用權力凌駕於他人之上,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證明自己是好的、對的、高人一等……

宇宙萬物皆有某種有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無論我們看的見看不見它都在我們周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無形中影響着周邊的人、事、物。同樣,我們也會吸引這些同頻震動的人、事、物在我們身邊。換句話説就是:我們身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選擇的結果,影響我們選擇的是我們從小接受到的觀念、標準、信念、價值觀等,

我覺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別人的負能量影響。雖然還不明白怎樣和生命源頭產生聯結,獲得能量來源。但這些年自身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吸引過來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總的還是快樂多於痛苦。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時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時你創造出來的,是你對事情的解釋造成了痛苦。

這個觀念不是在這本書上獲得,而是我訂閲的一門心靈課程上。本書要求我們"覺察和定靜".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理念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時候令我們傷心難過氣憤的事情,其實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們的看法。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直接導致了我們是快樂,開心,難過。

你掉了100塊錢,如果你覺得無所謂啊,只是損失了兩天的菜錢,影響不到你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會因為這100塊錢去痛苦。

換一種心態,你覺得你接受不了,那麼掉錢這個行為就會讓你煩惱,影響到你的心情。

這種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轉變一下思路,或者觀念,就可以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當我們面對痛苦時,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記住一點,讓我們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對事情的看法。

以上幾點,是對《遇見未知的自己》一點感悟。篇幅有限,看書也只是囫圇吞棗,書中有很多觀點我是很認可的。比如: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愛護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能量震動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以前,我們總覺得,改變一定是要兩個人一起,找出問題,共同解決。但事實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們先邁出那一步,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會隨着你的變化而變化。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2

當初購買這本書,僅僅是因為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準確説來,其實是因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有時候也因着自己的不着邊際而困惑,所以,這“未知”二字,着實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們對於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瞭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看這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於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若菱之於我們,不過是另一個自己。我們痛苦過、彷徨過、失意過……我們時常感歎“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卻不曾發現,這諸多的不如意,其實源於我們自己。而我們對於這個“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謂“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參悟得到“愛、喜悦、和平”這層含義?

生活在現代社會快節奏模式下的我們,每天為了名譽、財富、地位等奔波勞頓,卻很少意識到,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最表象的東西,即所謂的“身外之物”,因此,我們忽視了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即愛、喜悦、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論,認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愛。那麼,在千百年後的今天,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竟然摒棄了自己的“真我”,將“愛、喜悦、和平”用表象的物質矇蔽。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篇名為《房前種樹,屋後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華爾街縱橫職場。然而,在事業的巔峯期,她卻放棄所有,毅然回國,買下一塊地,建一處房屋,房前種樹,屋後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為,包括當時的我。然而多年之後的今天,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後,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於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首先,人活着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境中的個體,我們寓於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於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於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境之中。有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裏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許多人寒窗數年,刻苦讀書,其實不一定喜歡讀書,或許在懸樑刺股的同時,他們的內心正呼嘯着要衝出現實的桎梏。於是他們忽視真我,壓抑那種尋求“愛、喜悦、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學,尋找高薪職位。可能到最後,站在人生巔峯的他們才意識到,歸根到底,他們得到的,無非是地位高於他人時的優越感,同學聚會上被視為焦點的滿足感,親友見面時人人豔羨的目光……這些都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可是,這些又都是最為表象的東西,而他們把內心的真我——愛、喜悦、和平藏在了最深處。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但我們若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書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難發現,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地解釋出來。例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其實就是書中“能量振動理論”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於事實。於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常慨歎“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心態還是很好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每當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總會想辦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這些不如意,往往會使我收穫頗多。同蔣方舟老師所説的一樣,“我不曾經歷滄桑”。從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説是順風順水。雖説生在農村,可我並沒有經歷那種寒門學子的艱辛,父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了我十幾年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兩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孫山”是在20xx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試。那一次的考試,説是發揮失常,卻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麼踏實之人,況且是在那個需要張揚的青春年紀。在那個被成為“全市第一學府”的私立學校裏,到處是競爭、攀比,學生之間的交談無時不流露着一種發自內心的虛榮。老師之間對於自己學生的攀比,使得那種因學習成績好壞而劃分的等級觀念愈演愈烈,加之那個年紀的學生之間對於各自家庭、財富、地位等的虛榮,使得大部分人活在這種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證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愈顯張揚,覺得自己從此高人一等。現在開來,還真是天真得可笑,換句話説,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也正因此,初三時的成績極其不穩定,大起大落。説是落榜,現在中國教育這種大學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麼可能真正讓人沒有學上呢?我不過是從省重點落到市重點。但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塑造出的學校,哪有不將學生分出個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來有個傳統,按照學生的成績高低,依次分為宏志班、英才班和普通班。宏志班的層次,明顯高於其他班級,經過此班級培養出的學生,最終成績可以高於省重點的二類考生。而我,恰好處於不上不下的英才班,説不出這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時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現實之後就迎來了意外的轉機。開學沒多久,班主任老師宣佈了學校的新規定——英才班成績出色的同學可調動至宏志班。我當時早已對自己失去信心,根本無心爭取什麼調動機會。但是,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我時常想,假如自己被調去宏志班,就會怎樣怎樣。但轉念又告訴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虛榮迷失了心智才好,況且班上那麼多比你成績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時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覺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當命運的轉機真的降臨到我的頭上的時刻,我簡直不敢相信。我至今仍記得班主任老師找我談話時的場景,也至今都弄不懂為什麼老師沒有調動期中考試的第一名同學而調動我這個第四名。直到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才知道,原來老師認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從我調動到宏志班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的母校——黑龍江省雙城市第三中學,從此廢除了這項制度,宏志班和英才班不再實行人員滾動制。所以,我的這次調動,空前絕後!正是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改變,我的人生從此出現轉折,所以,我從那時候起就下定決心,要一輩子感激這位老師。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於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裏註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誠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後一種。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顯得問題嚴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數,還不算很低,能夠考一個好的二表本科了,這自然歸功於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為估分過高,導致我以四分之差與目標學校擦肩而過。現在回憶起來,我當時還真是夠瀟灑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滿面的時候也愁了幾天,接下來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現實,很輕鬆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復讀”這個計劃。除了心裏有點因為即將上大學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發的失落,並無其他想法。於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絕大部分是母親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屆生,“回爐再造”。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這便也是潛意識的力量。因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夠好的事情的時候時常想,若是再來一年,我一定會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終,老天真的給了我一次“再來”的機會。事實證明,高考落榜,對我來説,的確是“又賺了一筆”。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績。回想初中時處處比我強甚至考上省重點的同學,有很多都沒有我如今的成績。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運裏出現的兩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我一直堅信!

最後,我想説一遍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枷鎖中,卻不知,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3

最近讀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在漸漸的認識、瞭解、掌控自己。讓我們一同去探索、遇見未知的自己吧。

心靈的動力可以化為行動力。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困境、失落等,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經歷中我們又在不知不覺的長大成熟。比如説一次演講,一次比賽,一個對懵懂感情的跌落……生活難免會給我們各種你未曾遇見過的事,而這一次次的經歷在你心靈的積攢,對自己,對生活,亦是對人生的認知,漸漸的熟知自己想要什麼,慢慢的像大樹般長大。因為當你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束光時,你便會不遺餘力的拼命長大,最後成為參天大樹。卓別林曾説:時間是個偉大的作者,它會寫下你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在每次的經歷與成長過程中,心靈的強大誘導力會驅使你變的更加強大,不問西東,一路前行。

遇見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間。恍惚自己一年又長大不少,也似曾某面未知的自己。有時長大會是一瞬間的事,遇見未知的自己也會是一瞬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理想中的自己,可能還從未謀面,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該有個自己的樣子。時間會一刻不停的溜走,而界定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間。人們常説成功是無時無刻的你都一樣優秀,也即把優秀變成一個習慣,習慣自己優秀的樣子。沒有人可以阻止你長大,長大會是一瞬間。

把控自己,遇見未知的你。在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這樣我們會犯些糊塗事,讀張德芬的書知道她是心靈大師,會教會我們怎麼把控自己的情緒,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後你會漸漸的熟知你的樣子,你會明白什麼事對,什麼是錯,我要做什麼,該如何做。也正是自己懂得怎麼控制自己,然後好好的把控自己。所以它會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你有時甚至琢磨不透,有時又比誰都明晰。未知的自己又會是個什麼樣子?

這樣的年齡需要多多經歷,更需要努力的嘗試生活帶給我們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態,需要我們去歷練,在痛苦時去追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4

寒假時,我閲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啟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説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説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日記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悦,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着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着思想,第三個寫着情緒,第四個寫着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麼是身份認同覺察呢?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説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説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試圖去抗拒,發生了就是事實,事實最大,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着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匪淺,不記得是哪位名人説過的一句話,心態決定一切,學習也是如此,只有用好的心態去面對學習,才會取得好的成績。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5

《遇見未知的自我》,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但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主角,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一樣主角,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我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樣,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6

這本書已看了較長一段時間,此篇文章整理於以前的筆記,再加上了我自己的一些觀點。

事件-想法-結果

對一件事擁有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行動,自然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潛意識自信,將會活得精彩。

三個民工在砌牆,別人問他們在幹嘛,甲不耐煩的説在砌牆,乙説在建高樓,丙説在創造一座城市。若干年後,甲還是民工,乙變成了工程師,而丙成為了兩者的老闆。

把一切不幸當成是上天對自己的考驗,事實上確實也是鍛鍊機會,畢竟老是待在舒適區是很難有進步的。

年輕人要主動多做事,要把它看成是成功的跳板,哪怕是別人叫你多打幾個電話都能鍛鍊你的溝通能力。

 不要逃避,學會接納

自己的事要努力做,至於結果怎樣,要看淡一點。努力了也還是不行,那就老天的問題,不要太介懷。

對於一些已發生的事情,再抱怨也沒用,不如學會接納,理性的面對想解決辦法,説不定會有轉機。

勇敢的面對自己最不想看見的部分〈如情感、失敗〉,明白“存在即合理”,積極的接納他們,它自會慢慢消失,這樣才能真正的平衡。

別為一點小事要死要活,退一步,換個方式你會發現,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關於飲食

40%的穀類

40%水果蔬菜

20%含蛋白質食物

每頓七八分飽即可

晚餐要早點吃、吃少一點

要細嚼慢嚥慢點吃

與人相處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有可能那想法只是你自己瞎想的,是你自己太敏感,並不是事實。

我們只在乎別人怎麼對自己,卻很少反思自己怎麼對別人,仔細想想,自己真的有發自內心地對他們友好嗎?

學會感恩,能幫助別人儘量幫助別人。

其它

培養興趣愛好非常重要,有可能它就是你以後的精神寄託。

對於某些事,某些經驗應該是分享,而不是傳教,不然會鬧矛盾也沒效果。

受潛意識影響,我們更喜歡認識相似的人,過同樣的生活,但或許還有比這更棒更好的,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罷了。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嘗試點新的,學會接觸不同的人。

【劃重點】:

很多人可能會説

「懂得很多道理,但我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我問你

「道理你懂,那麼你有身體力行的去做嗎?」

答案估計都是否定的,這就是明白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

以後沒事多回頭看看這些道理,把他們落實到實處,只有這樣道理才屬於你。

定期覆盤(建議每週/每月都要),或者遇到困難想不開的時候,回來看一下「再抱怨也沒用,不如學會接納積極想辦法」。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7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在家裏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

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

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讀她的書的時候,有一句話確實震撼到我,也瞬間讓我覺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來説,我們的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比方説,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等等,那麼你就在重複的為那張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開心的那條神經應該很粗吧,也至此讓我決定,往後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成最佳,要樂觀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愛,喜悦,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説:“先要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説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説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閲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8

手裏捧着一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細細讀着,看着一串串難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內容。既然裏面充滿着無異於火星文的名詞,為什麼還要讀完它呢?不是因為任務,也不是因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讀完一章節我都得費很大力氣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書的開篇就引出了哲學的三大問題之一:我是誰?廢話!我是誰誰誰呀!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卻不知道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號而已,與編了號的產品沒有差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心裏想着什麼、想做些什麼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誰又能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會説自己功利,而偉大的人不會説自己很偉大。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在不斷否定自己,試圖把自己變得成功進而獲得更多的喜悦。終究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大多數人是不快樂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評價自己,就如評價別人一樣公道?不必害怕別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憑着會變好、會變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誠面對自己,我們會笑得更開懷,感受到更多的快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論她成什麼樣子,我們好歹愛她。誠然學會接受一個怎樣的自己,如撥開雲霧,才會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誰”。

書的中間有一幅插圖讓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插圖的內容是一輛馬車,馬車上有馬兒、車伕、乘客。關於插圖,書是這樣介紹的:馬是我們的表意識,車伕是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就是真我。“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車伕收緊了左邊的韁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能被情緒操控着我們,支配我們不做這樣或那樣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存在於世上的許多事經不起我們心情的什麼大起大落,只有處於一種冷靜沉着的狀態,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儘量好。我們並不缺少開懷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並處理好它,並不是用笑來抑制它掩飾它,否則,負面情緒有一天會爆發,後果更加嚴重。心如止水地面對問題,這樣,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劉亦菲説:“這本書讓我們驚鴻一瞥那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讓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源頭越來越近。”其實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悲觀消極的人的。在我情緒處於一個極其煩躁的低谷時,我選中了它當我的導師,讓我在迷失的時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東西,向着它們前進。我從一位朋友那看過一句話,我把它送給了自己,也送給你們:把一切悲喜交付給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9

我聽過很多次這本書,今天終於抽出時間去閲讀它了。

書中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我的腦海裏浮現了兩個可愛的小人兒,一個穿藍色衣服的男孩和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虛掩的門後探出個腦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湊到女孩的耳朵旁輕輕的説了這句話。那兩個小人兒都是我自己來着。

還有,我覺得老者是位很厲害的人物,那麼與眾不同,説出的話總能引人思考,我試着跟着他説的話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裏的女主,也有幸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老者問:思想是什麼?並指導女孩閉上眼睛幾分鐘什麼都不要想。然後,我閉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東西不要想任何東西…放空幾秒,我的腦袋又開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記得我那5分鐘裏想了什麼。最主要的3個內容是:1.雖然我閉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圖書館裏坐着的其他人,當時我是坐着閉眼而不是趴着睡覺狀的,書是開着的,我的手指正壓着我所看到的那一頁,我閉着眼睛,心裏有個怪聲音對我説話:他們不小心看到我這樣閉着眼,會不會覺得我很怪異呢?這時候,有個腳步聲從我旁邊走過,我有些不安,害怕別人覺得我怪異,想睜開眼睛,最後沒那樣做。2.我拉回思緒,繼續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觸動的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然後,為了讓自己儘量不要想東西,我不斷重複這句話。3.接着,我想到了各種人際關係,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兩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陽台,以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亂想,課外並沒有心情不好,所以我為她的誤解感到心情不好,難道我的樣子看起來像總是心情不好嗎?在那一瞬間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不好。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來的,人家可沒覺得你“總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內在投射出來的!當然,舍友也用她的內在投射出了一個:“我”,她所説的:獨自一人站在陽台的時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當時站在陽台,心情不錯,在聽着校園廣播裏的對話還有音樂,心裏想着:我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確這個“內在投射出外物”的含義!

不知怎麼,突然地,5分鐘後,大概覺得幾分鐘過去了,我睜開眼睛,看到圖書館裏的其他同學都處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並沒有怪異地偷瞄我,我鬆了口氣,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樣驚喜的發現這個祕密:原來不能不想東西!

雖然只有大約6分鐘的時間,我卻發現了自己的思想:原來我在乎的是外界對我的看法。雖然時間很短,可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好像看透了很多東西。

我覺得:給自己幾分鐘不要想東西,實際操作起來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幾分鐘後,你會得到很大的力量。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0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一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更是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若菱”遇見了神祕的老人,老人教她修心、正心、養心,提升她的心態,讓若菱破繭而出,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合上這本書,心裏很多觸動。老人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真實的你。老人畫的圓圈也讓我受益良多。最裏面的圓圈寫着小小的真我,在身體的最裏層。因為我們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真實的自己,真我向往的是愛、喜悦、和平;最外面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這就是人們戴的面具,最大的面具,它先讓我們失去了真我。

還有一句讓我似懂非懂卻又記憶猶新的話,“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這種東西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會更強;同時你問自己:“我可不可以歡迎它?”,如果答案是“不行!”也沒關係,接下來你問自己:“我可以允許它存在嗎?”然後你會發現,允許不允許,它還是存在了,當你回答“可以”時,你內在就會有種力量升起,你就不會那麼害怕、排斥讓你痛苦的情緒了。

你也要關注自己的身體。比如當你的手夠不到腳尖時,試着把你的精力放到身體緊繃的地方,告訴它們:“沒關係,慢慢來”。然後你的手一會就能夠到腳尖了,太神奇了!

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我彷彿看見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躺在草坪上,徐徐的微風中,藍藍的天空下,看着我,微微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