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讀後感 閲讀(2.92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獨立完成。(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説吧!

讀完本書後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然“唯心論”一詞在心中慢慢滋長。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麼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

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餘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可事實上,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麼?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部環境改變時,發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時,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外在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多麼平和、樂觀、現實而健康的心態啊!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也許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讀着讀着,突然發現與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卻是同理。

於是印證了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説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穫,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後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裏面講什麼,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裏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着“都市身心靈脩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等字樣,標榜的內容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悦、和平。但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説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可以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知道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積極樂觀的意識可以吸引到積極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着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鬆自己,享受着寧靜,享受屬於自己的一份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著名女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當年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前幾天寫了一篇《改變》的文章,就把以前寫的這個感想也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身在這個世界,就是希望自己幸福。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希望能理解自己能夠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伴侶,以為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們費勁的在物質世界裏,在別人身上尋求結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當時可能滿足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卻又變的空蕩蕩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尋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錯了,能真正讓我們幸福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我們要通過改變我們的內在,來找回我們真正的自己,進而來改變我們周圍的人,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針對書裏的內容最感悟的幾點:

一、我們不能當自己情緒的奴隸

當時我看到這點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情緒跟我們自己不是一體的嗎?怎麼才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呢?從書中我瞭解到,我們的性格被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影響,這些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它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説,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説,如果你每次都因為一些小事情生氣,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後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想想多可怕,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為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為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瞭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脱這種癮症!

這個理論來自於《我們懂個X》這個電影,可以現在網上搜一下張德芬的講解視頻,非常棒!

二、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脱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着幹。殊不知,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為什麼非要我先改變?為什麼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為你的某種關係是否正常,是否願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試試的心態,終於解決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並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為他人着想,就是為自己着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己。

三、善待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

善待自己,不僅是讓自己吃好喝好,更是要為自己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悦!我們的幸福,快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於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己這裏不好,哪裏不好,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雲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可以分清楚對錯,可以看的到自己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己,發自內心的愛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心,才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己。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可以很快恢復,不會長期痛不欲生。而當你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你會有足夠的愛去給你周圍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變的更加愛你了!

四、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於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己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於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為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的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讓人讀了20遍的書,道出了小我與真我的相處之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在人生歷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覺到煩惱的呢?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是內心的自我反映出來的。被外在主宰的我們,是時候放下來,去尋找內心的喜悦。這本被讀者反覆讀了20遍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以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小我”與“真我”的同心圓關係,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尋自我,擺脱一直存在的慣性循環陷阱。

1。被胜肽牽着鼻子走的“小我”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但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於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於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很多觀念,在為自己打上標籤的同時,“小我”就已經成了自己的固有東西,伴隨着我們成長。當固有變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時,我們會重複多遍做着某件事。

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大腦層面會產生某種情緒,讓我們的下丘腦生成一種叫“胜肽”的化學物質。胜肽們會融進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臉的習慣一般。

一旦停止下來,去改變固有的習慣,自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説的“小我”類似於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原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而形成的第一層人格。

曾經有段時間,自己流連消沉抱怨的行為裏。一遇人就抱怨這裏不好,那裏不行,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信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好,因為自然環境不行,因為上天不公。不斷埋怨自己的失敗,感覺自己就是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時間裏,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追劇,玩樂。先前以為是“自我”的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現在更明白,原來也是自己的身體裏產生了“胜肽”的作用。

在它們的強強聯手下,我對“小我”的認同感越來越遠,讓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裏。

2。“愛,喜悦,和平”——讓人不得不説的“真我”狀態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在我們為自己打上一些標籤時,有了一切卻忘了原來,而只有在看清真實的自己之後,才能收穫喜悦並非快樂。張德芬老師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了三亞發展,從批發鞋子開始做起,因為自身的勤奮和頭腦靈活,賺了一些錢。

之後,看到有一塊土地在標售,有機會可以做開發商,就買下這塊土地再轉手出去,賺了比之前更多的錢。接着,他又看到有一塊比這大的土地在標售,又買下了轉手出去,賺了比這很多的錢……在這樣的循環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卻感覺沒有以前十多歲的快樂。

張德芬老師説:“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外向追逐導向的社會。”

外在條件變得越重要,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少,而那種由心而生的喜悦更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講到的“真我”,是由“愛,喜悦,和平”這樣的三種狀態所形成的一種人格。弗洛伊德所講到的“超我”與這個“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現的同時,我們會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時,所達到的美好新境界。

當我們放下“小我”,向自身尋求內心的一份安靜時,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現的時刻。

3。融合——接納與吸引力法則

在節目《奇葩説》上,曾有個辯題:“有一杯可以消除悲傷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師是這樣説的,“人生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得到了成長,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們用悲傷去應對失去,如果只剩下快樂,那用什麼去應對失去呢?”

高曉鬆老師也道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悲傷是人類進化出的高級防禦機制”。

可見,在人生中,悲傷,疼痛等壞情緒不該是我們選擇去忘記的。

“最終我們要做的,還是要去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們用快樂抑制悲傷的同時,要做的是去感受悲傷,去接納壞情緒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這也和作者所説的臣服一樣,接受它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進步,更好地找到“真我”。當自己接納情緒,選擇再次出發時,“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更好地揮發自身能量。這種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們發出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心中所想。

“我們內在創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自己幸福快樂的關鍵,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徑。”

正如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所講述的一般,當我們真正地放下外在標籤,去追問自我,並且不斷地去認識內心的自己時,那個未知的自己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出現。

他會告訴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説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我深有啟發。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祕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最佳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

這本書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陋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

一本好書,需要反覆品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裏面的內容要讓我消化消化,我在思考,迷茫地開始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樣的。這樣看來,我一直在被小我控制着,情緒化,不開心,缺乏安全感,焦慮,緊張貌似是我的常態,而我從未走出來過,而是把它們深深地隱藏着,忽然有一天爆發了,忽然又隱藏了。真我的表現形式是愛,和平,喜悦。而我好像並不是,離真我太遠了,我一直有個怪異的想法,我不配擁有快樂和幸福,因為每次開心到一段時間,總會很神奇地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打破我的快樂和幸福,甚至是親人的離開。

這本書給人啟發很大,但是真正完全領悟,去做到確實需要堅持,需要時間的錘鍊,我經常被人説,為什麼我的眉頭一直是緊鎖的,其實別人不説,我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現象。也許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身體,慢慢調整,逐漸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放下和繼續之後的生活,感謝我看到了這本書,雖然哲理韻味很強,但是許多內容我心裏也達到了共鳴,欲速則不達,我要沉下心來,不要輕易被小我牽着走,要正視自己的一切,包容,愛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加油,期待時間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