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

讀後感 閲讀(2.11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1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説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説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衝擊。中國出現了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裏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説,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裏找到。好比説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氣息,有着文化的投影。國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紮在土裏。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裏。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説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瞭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着所謂的城市綜合症,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着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着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徵服了落後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衝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説不清楚是城市裏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 “生於斯,死於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

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願望説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2

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總是充滿爭執的。或許是由於過於大聲的外放音樂,或許是樓道內的阻塞物,又或者是裝修時發出的巨大聲響……這些每天發生的平凡小事,雖説不重要,卻使我們內心煩躁。

像這樣的矛盾之所以會發生,有諸多原因:其一,在於人非生而是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偽社會性動物,人本不習慣於現代社會嘈雜擁擠的大城市。因此會對陌生人感到淡漠,會為了一己之私而破壞公共設施,是因為本性如此。這是人的先天性因素,也是它使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的衝突難以避免。

其二,在於社會中所存文化的影響。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作者較為詳盡的描繪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重要的一部分:“私”。“私”的含義,除自私之外,更在於由己推人的思維模式。對自己與家庭而言有利,卻損傷社會利益的事,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也因為公與私之間彈性可變而不再清晰了。至於社會上他人的問題,無人擁有的公共產物,這些都不屬於普通人“私”的概念之類的事物,便因為這樣的文化而被忽略了。

其三,在於中國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在現代化的今日,雖然生活中多了許多高科技的產物,但人們的思想並沒有像時代的浪潮一樣飛速發展。即便是在上海這般的大城市中,依舊存在不少從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鄉土社會中對於羣己關係的界定,在現代社會的今日仍在發揮作用。而當源自禮治社會的規則運用於法治社會中時,便發生了矛盾與衝突。於是,擾亂人們正常生活的情況也發生了。

那麼改變這一現狀的方法又是什麼呢?於我而言,所有問題的根源似乎都指向鄉土社會中羣己關係的'認識與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間發生的衝突。問題的根源是在80年前費孝通先生所提出問題的後續。也就是説,鄉土中國的社會慣性仍舊存在。

而現存的問題既然屬於鄉土社會的慣性,他便必然有消亡的一天。若説要用什麼來加快去消亡的話,便也只能依靠人們最為熟悉的方法:教化了吧。但教化的手段,在今日則可以更為先進一些。不僅可以利用在路邊隨處可見的公告牌,也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相應的宣傳。

我認為現在出現的許多矛盾證明了中國處於轉型的路上,前文所述的問題終有一日會被解決,我們可做的便是加速這一進程。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3

“鄉下人在城裏人眼裏是愚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裏開門見山的寫到。那麼他們到底愚在哪裏呢?

首先,愚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笨,蠢;另一種則是大智若愚的愚。相信很多人對於鄉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識字,粗魯野蠻。但是現在一定沒有人會不願意識字了,因此他們只是缺少環境讓他們學習罷了。

在我的老家——一個普通的小農村,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都有許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點高中或是一流大學。每次回到鄉下,聽家裏的人説起,我總是羨慕不已。可見,鄉下人並不愚,只要擁有學習的機會,他們一定不比別人差。

儘管如此,還有一小部分鄉下人是不識字的,但是費孝通先生卻這麼説“鄉下多文盲是不是因為鄉下本來無需文字眼睛呢?”因為他認為,從空間阻隔角度,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面對面社羣”決定了人與人的交流只需要語言,甚至是特殊語言,無需文字。的確,每到週末,回到老家,村裏的人們總是很親切,我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一發出腳步聲,他們就會探出頭來打招呼。母親每次都會與左鄰右舍通過方言來交流。他們所説的方言,是否就屬於費孝通先生説的“特殊語言”呢?

小時候,聽到方言,我常問母親,這個字怎麼寫呢?她總是笑笑,然後我又問,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然後母親狠狠地拍了下我的頭就走掉了。現在,我慢慢的瞭解,每次當他們講方言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圍繞着他們,儘管我還是不能理解我為什會這樣進行交流,但是我卻能體會到其中的感情。

鄉下人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文字所不能夠表達的情,這種表達是文字替代不了的。我認為如果一定要説鄉下人“愚”,那便是大智若愚的“愚”。在老家我總能看到地上放着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們家種的,那他又是哪裏來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鄰居的菜時,我才知道菜的由來。可是他們為什麼要給我們家菜呢?

一天中午吃完飯,外婆坐下來慢悠悠的説,“我幫他們家撿了幾顆青菜去,沒到他們今天拿了這麼多菜過來,真的是...…”説着外婆便起身拿了幾個雞蛋要我給他們送去。這青菜、雞蛋的迎來送往便是鄉下人的語言,裏面透着濃濃的鄰里鄉情。

那時我才真的明白什麼叫做淳樸,厚道了。而這就是鄉土社會的“愚”,沒有算計,不懂世故,睦鄰相親。真好!

這樣看來,認為鄉下人“愚”的精明能幹、識文斷字的城裏人倒顯出了幾分愚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