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1100字

讀後感 閲讀(2.4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土中國》讀後感11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土中國》讀後感1100字

《鄉土中國》相當於一本論文合集,是費孝通老先生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在大學講課的手稿而成的,書裏面每一篇文章都是“濃縮的精華”,雖然一篇文章只有十幾頁,但是裏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涵蓋了大量思想精華,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不可以略過,不像小説中有為了襯托主人公而添加的輔助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等等,論文這種題材就是既簡要分明又知識量豐富,必須耐心地逐字逐句讀。

我買的書籍版本是費孝通先生寫的《鄉土中國》和《鄉土重建》的合集。

前半部分《鄉土中國》講的內容是“鄉村社會學”,本來這些內容費先生並不打算在社會刊物上公開出版,因為這裏面的文章是他在雲南大學和西南聯大的上課教案,主要是傳播費先生自己關於中國傳統基層鄉村社會的一些看法和總結,有傳授性質,但不是科普,因為這些觀點還沒有經過嚴謹證實。原書的重刊自序中提到,“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着中國的社會。”結合這本寫成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前——那時我國鄉村民眾受中華傳統思想的影響還比較嚴重,而且由於多年戰亂,人民身上還壓着“三座大山”,一片流離失所貧困潦倒的景象,鄉村一蹶不振,矛盾衝突頻頻爆發。正是在這種混亂的過渡期中,過去在各種壓迫下粉飾良好的根本性問題才能夠暴露出來,是實地調查、解決問題的好時機。費先生年輕時憑着一股闖勁,深入到生活條件艱苦的農村考察,這才能貢獻出這許多珍貴思想。

《鄉土中國》中包含着的十四篇文章名字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

第一篇“鄉土本色”強調了在中國農村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以農耕社會為基礎的,農民世世代代基本都不離開他們耕種的土地,導致一個農民對他所生活的地方的鄰居、物品都無比熟悉,而且在傳統農村裏不靠法律而是依靠道德和禮來維持秩序;接下來第二、三篇研究文字下鄉,得出了在傳統農村中文字是不必要的,語言就足以交流信息,只有當中國傳統農村的基層性質改變了之後才有文字下鄉的必要;“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血緣和地緣”這四篇都和鄉土傳統形成的“差序格局”密切相關,中國不像西洋一般有神愛世人、人人平等的理念,而是講究以個人為中心、由血緣的親疏遠近有如漣漪盪開的一圈圈波紋的處事原則,定義為差序格局,這種原則也導致中國傳統思想中道德倫理、男女授受不親、家族一體觀念的牢固;

“無為政治”介紹了權力的兩個類別,一種是強調階級和壓迫的橫暴權力,另一種是偏重社會合作方面的同意權力,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是這兩種權力形式都包含的,而為了維持皇權的專制獨裁不被推翻,先人從歷史的經驗中總結出了“無為”的政治理念,不勞民傷財、讓民眾可以休養生息就是傳統觀念中最佳的統治方式;揭示了另一種中國傳統權力“教化權力”的“長老統治”篇,指出教化過程是代替社會去陶煉出合於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經營羣體生活的分子;倒數第二篇“名實的分離”則揭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質,長老權力通過給經典書籍作虛假註釋來達到換湯不換藥、扭曲原意以達成維護長老統治階級利益的目的;最後一篇“從慾望到需要”則在大類上不屬於科普鄉村社會學的範疇,而是指出進入現代社會後,人們接受了理性思想的灌輸,逐漸脱離只跟隨慾望而思考的感性處事方式,也在這之中發現中國一直以來的社會解組現象,因為那時的中國農民只關心自己身邊的生活,沒有樂趣,也不關心社會時事,這樣的社會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

我把這十四個章節的主要內容都簡單的總結了一下,可以看出來,以上都是對中國基層鄉土社會實地觀察而總結的中國鄉土社會現象,是最基本的一部分,還沒有關於中國鄉村應該怎麼做的建設性意見